合伙人制度经营模式 合伙人机制的5种模式

业建立合伙机制的目的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合伙人机制的理解 。近几年,几乎所有的行业、企业都在谈合伙人 。而在所谓合伙人机制的设计当中,大家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建立合伙机制的目的 。
大部分公司的合伙人制是出于激励的目的,在这种激励模式下,对所谓的合伙人,除了给予一些经济利益,可能还会进行文化层面的捆绑,包括人才的任用标准等等,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 。
但是不可否认,也有很多公司的合伙人机制是出于其它的目的,比如对公司的控制权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明确合伙人的机制是什么;然后要确定,有哪些人能够成为合伙人,这是所谓标准的问题;第三是合伙人能够拥有哪些权利;第四,合伙人应该履行哪些义务;第五,如何对合伙人进行管理 。这是合伙人制当中比较核心的话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所谓的合伙人机制才是完整有效的 。
合伙人机制只有三大模式
目前,我们的市场上有非常多种的合伙人机制 。我的一个客户甚至宣称:要实现业务的突破,就要建立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综合性、全方位、内外部的合伙人机制 。如此复杂晦涩的机制,我实难理解 。所以就问他,您这个机制大概是什么意思?您准备接纳多少合伙人?他说,这种机制已推出了一个月的时间,根据HR的统计,他的合伙人数量已经成功突破了六万 。大家想想看,华为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也不过有六七万名员工持股,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六万个合伙人,是否有些匪夷所思呢?所以,针对合伙人这个词汇,当它经过了太多概念的混杂之后,边界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使人难以理解它的内涵 。
那么,如果能够抛开华丽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合伙人机制无非有三大模式 。
第一,公司制的合伙人(股权控制型) 。在这个范畴内,重点在于,对整个公司来讲,除了激励之外,还要实现控制的目的 。即除了激励之外,还要把握公司的控制权,要么是控制其上市,要么实现权益的平移;
第二,联合创业模式(平台型) 。这是一个被大量的新业务公司,大量需要在原有业务体系上孵化新业务的公司所采用的模式 。典型的案例包括新希望集团所孵化出来的新业务;
第三,泛合伙人模式 。当公司在所谓的股权激励之外又加入了合伙人的定义,或者是增加一些类似于合伙人制的激励,这就是泛合伙人制 。比如,根据阿里公开的招股说明书,我们看到,阿里的马云和蔡崇信先生是两个永久性的湖畔合伙人,其他的合伙人大约还有30名左右 。
在这种结构之下,阿里的合伙人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控制 。大家都知道,阿里在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由九人构成,在每一届的董事会选举中,他所谓的合伙人有权利选举出其中的五席 。也就是说,阿里通过合伙人能够选出多数的董事,并借此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这家上市公司 。
因此我认为,在阿里的合伙人架构中,激励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甚至已经不是目的,我认为,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更大于物质层面,这是阿里所谓的合伙人机制,也是阿里合伙人制的终极目的 。
合伙人制落地的五种机制
但是在大量的A股或者中国公司当中,比如某民营企业家决定拿出20%的股份用于激励高管和员工,并把他们都称之为合伙人 。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更为合适呢?
一、通常,他们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即把这20%的股份放到上层一个新注册的有限合伙公司去,但是这个有限合伙公司的普通合伙人依然是老板或者是老板的家族成员,至少也应当是可以控制的高管人员,同时,把其它经济利益的持有者变为所谓的有限合伙人 。这是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合伙人制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