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一代人的“脱单焦虑”|钛媒体深度( 三 )


对于恋爱的态度问题除了由于新旧脚本的夹杂,也有男女脚本冲突的因素 。
沈奕斐提到,女性的传统角色是顺从的、被保护、被照顾的角色,现代女性进入了公共领域后,开始追求自我,不再服从于社会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想象;而传统男性角色是代表权威的经济提供者,而在市场经济下,男性角色的自我成长路线没有改变,现代男性被要求成为传统角色的加强版,对于成功、养家的压力还是很大 。
体现在恋爱中,就可能导致女性认为男性没有承担起应该有的“主动”“负责”等义务,而男性认为女性不够“专一”、“保守”等 。
沈奕斐也表示,从95后开始,男生也逐渐在追求自我,并去向着背离传统角色的方向发展,这也许会带来关系的改变 。当关系的双方都拥有追求自我的独立人格,或许,如此多的新型关系的出现,正是关系改变的一节 。
算法真的能帮人找到真爱吗?成熟的Z世代年轻人,已经可以熟练地在陌生人交友软件上右滑同学/同事,并友好道“你好”了 。
李木子提到自己对陌生人交友软件和网恋的天然不信任感 。她认为在陌生人交友软件上,异性更容易伪装自己进入一个求偶的状态 。同时,还有欺骗、真人与照片不符以及对方同时和多人进行暧昧等可能性 。
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与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相比,人们在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交流时,充满了更多的掩饰性 。其次,在线社交不同于面对面交流的一大特点是,我们无法准确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尤其是通过文字交流时,更容易出现“情感折扣” 。
在此前提下,陌生人交友软件目前使用的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体系和标签系统,实际上可能也并不适应当代年轻人需要的恋爱社交方式 。
在线“社交空间”元气酒馆APP的创始人陈奕龙表示,用户在使用传统交友软件时会发现,虽然看似遇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能够进行有效交流并成为朋友的却很少 。以往通常认为其原因在于前端匹配不够精准,于是进行了各种前端匹配的改进,例如发现互相喜欢,做灵魂匹配、AI匹配等,但在改进匹配方式后问题依然存在 。
在陈奕龙看来,其实核心原因在于,以发消息为主的IM系统从根本上不适合陌生人社交,或者说不适合两个人交流 。其一,IM具有异步通信属性,即双方的消息可能存在时间差,两个陌生人在一小段时间内遇到并发生密集对话的概率本身极低,而在一次对话结束后,再唤起对话的难度再上一层楼 。
其二,IM作为一个通知工具,用户需要学习很多聊天技巧去表达自己和完成对话,在对话之后很可能双方依然不能完整、立体地了解对方 。市场上大部分社交APP建立连接的主要方式仍是“文字消息”,彼此无法深入了解,只能通过简单的标签、照片进行筛选,因此也就只能满足些初级的需求(例如约炮或者相亲),而不是建立高质量有价值的关系 。
他认为近年来,人们对陌生人交友的需求跃升到了更高的维度,其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情绪价值”的认同,希望彼此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种新的变化他称之为“新交友主义” 。现有的很多交友产品为了提升效率,不断加强用户“目的性”甚至是“企图心”,而这本身就违背人们在接触陌生人或者交友恋爱的合理过程 。爱情的美妙本该来自于那不经意间的怦然心动 。事实上,大家真正渴望的并非所谓的“伴侣”或法律规定的“婚姻”,而是那种更趋近于理想状态的“亲密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