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一周新增2.5万感染者,病死率低于0.02%,中国的新冠防线何去何从?( 二 )


在中国,先行动的是医疗界,在过去的一周里,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发布,特效药物和抗原检测火线获批、轻重症分管、出院标准放宽…… 
在武汉疫情以后的最慌乱时刻,以新的诊疗方案迅速出台为标志,医疗界为这个变得面目全非的病毒准备了新解法 。
这版变化最大的新方案,确认了奥密克戎的科学特性,补足了两年来积攒的技术工具包,释放了医疗资源,重构了新冠的边界 。
不少人甚至将其解读为防控放松的信号,但这恐怕是一个误读,因为诊疗是一个医学问题,但防控是个社会问题 。
尤其对于基层防控端而言,压力骤然膨胀,各地层层加码,筛检和隔离以及惩罚强度更甚从前:
吉林市今天开始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封控区人员禁止出户,管控区人员禁止出单元;
尽管无从预测科学共识能否带动防控转向,但这是近两年以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最大变局 。要最终回答漫长冬夜与倒春寒之问,或许只能静待奥密克戎、技术和医疗资源的新一波洗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新冠疫情的发展 。
新方案解决了什么难题?增加抗原检测、(无)轻症感染者不住院、放宽出院标准,纳入特效药……这套酝酿了两个月的新方案,一口气补足了过去两年的功课,一位传染病专家感叹,“新版方案是目前9版中最好的一版 。我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上都实现了” 。
新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对病例的分类收治,将占比超95%的(无)轻症感染者,从定点医院转移到了其他集中隔离场所;以及根据目前对病毒的最新认识,降低了出院标准,并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
这两点,相当于扭转了医疗救治的重点,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现和及时救治具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上,进而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
武汉疫情期间,北京一家定点收治医院的床护设置为:疑似患者收治病区1:0.6,确诊患者收治病区1:0.7,危重患者收治病区1:4 。
而对于传播力几乎比原始毒株强数十倍的奥密克戎,若按同样的诊疗方案应对,除非当时全国支援的情形重现,否则中国大部分地区将无法为新冠感染者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 。
出院标准的调整则是为了在保证不发生新传染的前提下尽快将康复者放出院 。
鉴于奥密克戎来得快去得也快,新版方案为衡量“去得快”增加了一个更为灵活的出院指标,即“Ct值≥35”,“实践研究证明,在恢复期的患者,Ct值≥35的时候,这意味着这样一些患者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 。
3月20日,吉林已有101名感染者出院进行居家隔离,在当日的发布会上,吉林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王茂楠表示,“大多数轻型患者快速康复,通常在一周之内就能具备出院的条件” 。
除了上面的两条,新方案中,还增加了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从而优化了病例的发现和报告程序;写入了两种特异性抗新冠药物,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 。
在方案落地后,当大量无症或轻症感染者在隔离场所“七天走一圈”便可康复出院,中国便可调配出足够的医疗资源,更灵活地应对不断突破引起较大规模疫情的奥密克戎,甚至下一个变异株 。
常荣山甚至提到,可通过对吉林省、上海市这样2个不同地区的无症状、轻症的自愈过程、隔离期平均转阴时长、恢复情况等进行评估后,考虑对“无症或轻症”进行居家隔离管理,进一步降低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和消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