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一部分


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一部分

  • 1.速率相关性能指标
    • 1.1 速率
    • 1.2 带宽
    • 1.3 吞吐量
  • 2. 时延相关指标
    • 2.1什么是时延
    • 2.2 时延带宽积
    • 2.3往返时延RTT
    • 2.4 利用率
      • 2.4.1 信道利用率
      • 2.4.2 网络利用率
      • 2.4.3 时延和利用率的关系图
  • 3.分层结构
    • 3.1 为什么要分层,分层要做什么
    • 3.2 正式认识分层结构
  • 4. 参考模型
    • 4.1 OSI流程简介
    • 4.2TCP/IP参考模型
    • 4.3五层参考模型及其传输过程简介

)
其他章节笔记
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一部分
计算机网络第二部分–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第四部分–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第五部分–传输层
计算机网络第六部分–应用层
1.速率相关性能指标 1.1 速率 定义:连接在计算机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b/s,Kb/s,Mb/s,Tb/s。如果使用字节表示,则是B/s,KB/s,MB/s,TB/s。需要注意的是1Byte=1bit
1.2 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指的是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单位同速率,是理想状态下最高速率
1.3 吞吐量 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 总 **量。
2. 时延相关指标 2.1什么是时延 时延一共包括四大类时延,如图:
名称 描述 计算公式
发送时延 数据从主机上到信道上所用的时间 发送的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 数据在信道上传播所花费的时间 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的速率
排队时延 数据在路由器前等待前面数据处理的时间 无计算方式
处理时延 数据在路由器张那个处理需求的时间 无计算方式
2.2 时延带宽积 公式: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意思就是链路上有多少比特的数据
2.3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收到信息
RTT=传播时延*2+处理时间(有时直接忽略)
2.4 利用率 2.4.1 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2.4.2 网络利用率
网络利用率=所有信道利用率加权求平均值
2.4.3 时延和利用率的关系图
利用率越高,延迟越大
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一部分
文章图片

3.分层结构 3.1 为什么要分层,分层要做什么 (1)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
(2) 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目的主机。
(3)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查明目的主机是否开机,并且是否与网络正常连接。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弄清楚,对方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工作。
(5)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3.2 正式认识分层结构
4. 参考模型
名称 英文 作用
应用层 ApplicationLayer 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服务。如HTTP,SMTP,FTP,DNS
表示层 PresentationLayer 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受者的系统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即让两个系统可以交换信息
会话层 SeesionLayer 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传输层 TranssportLayer 负责端到端通讯,类别: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服用分用
网络层 NetworkLayer 负责选择路由最佳路径,规划IP地址(ipv4和ipv6变化只会影响网络层),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帧的开始和结束,还有透明传输,差错校验(纠错由传输层解决)
物理层 PhysicalLayer 定义网络设备的接口标准,电器标准(电压),如何在物理链路上传输的更快
4.1 OSI流程简介 网络层及以上,每一层都要对上一层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加个头部)
数据链路层不仅需要加头部,还需要加尾部
物理层什么都不加,只管发生数据(比特流)

4.2TCP/IP参考模型
4.3五层参考模型及其传输过程简介 【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一部分】

参考资料
2019王道考研 计算机网络.
参考博客原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067603/article/details/10697403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