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全网都在谈论的MBTI,只是千万商家制造的虚假精神泡沫( 三 )


一番操作后 , MBTI测试名声打响 , 连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和贝尔实验室都开始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 。
这一期间 , 还离不开威廉·怀特的推波助澜 , 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其1956出版的畅销书《组织人》中 , 曾大肆推荐企业采用MBTI测试 。
《性格经纪人:MBTI的奇怪历史和性格训练起源》的作者Merve Emre研究MBTI测试多年后发现 , 从诞生之初 , MBTI测试就是塑造组织人的完美工具 。“MBTI测试使人们坚信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是完整的 , 工作和灵魂是契合的 , 从而强化雇佣管理特权 , 消解群体抗争的欲望 , 最终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 , 还可以遮蔽工作带来的异化感 。
所以 , 这也就解释了 , 为什么我们在进行MBTI测试时 , 虽然会有被贴标签的感觉 , 但并不会感到被冒犯 , 即便被测出是偏向敏感和内向的人格类型 , 也会有被取悦的感觉 。
现在社交媒体下“定义”自我一个人多次测试结果可能不同 , 并且我们对MBTI的科学性抱怀疑态度 ,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热衷于谈论MBTI , 为自己贴上人格标签?
“认识你自己” , 这句早在千年前就被镌刻在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箴言 , 正在当代媒介、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浸润下 , 焕发出新的时代特征 。
从个体角度出发 , 我们“从外向内”窥探的需求通过MBTI等各类人格测试被放大 , “认清自我”不仅是合理的 , 更是必要的 。而在这个人人被社交网络串联的时代 , 人格测试更具有社交属性 , MBTI这一“统一标准”成为新一轮的社交货币 。INTJ不必非找个ISTJ做好朋友 , 只要你懂MBTI , 大家都是好朋友 。
再者 , 有学者指出 , MBTI提供给人们一种“极度舒适的虚构” 。一方面 , 当“我是谁”这一命题具有了一系列与生俱来的答案 , 这意味着你不必为你是谁而道歉 。另一方面 , MBTI本质上提供了一种既能彰显个性的、却又温和不冒犯的语言 , 这种语言把个体圈养在舒适圈 , 并暗示他们:嘿 , 你可以遵照自己“原本”的样子来活 , 无需改变 , 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
结语:
MBTI风靡所映射的 , 是当代年轻人对于生活迷茫而寻找寄托 。星座、九型人格、MBTI……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去寻找认同感 。但是 , 且莫过于较真这些“伪科学” , 好玩为主 , 有趣至上即可 。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且难以具象框定的 , 我们唯一真正应该去追求的那个标签 , 是我们自己 。看见自我 , 也看见身边的人 , 站到高处去看 , 也俯下身子去看 。在爱“具体的人”之前 , 需要先看见“具体”的人 。
存在即合理 。MBTI对于身处圈内的人来说 , 或许有着无可替代的精神意义 。但或许 , 不理解MBTI的人还挺幸运的 , 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这个知道自己在人群中既不孤独也不古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