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谈语文学科的建设

任何人的“生活”,都不用考查。你去思考、去认识自己的生活么?人就在他的生活之中,一丁点的去认识它的意识都不会存在。如果你自己的生活反倒被你思考了,那就麻烦了。

当一个高考作文命题出来的时候,这个命题作为被人“看到”的“问题”大规模讨论,那么,它就作为不是“生活”的“问题”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它就不是生活。
命题人所命的任何一个看似绝对是生活常态的题,都会作为一个“问题”出现。这题不出来,便绝对不是问题,而只是不被意识所意识的生活。所以,命题人其实最好当,你命任何一个题,哪怕是最常态的“生活”,也照样便成了“问题”。生活,因进入任何一个命题都会变成问题。所以,就命题看,生活一定属于出了问题有待被反思。
【从作文谈语文学科的建设】一个人在家里,一切都没进入他的意识之中。他不会思考床铺、饭碗、大门、灯、茶杯……它们是生活,但是根本不用人们去认识。
正因为大家都这么以为,即语文要与生活联系紧密,或者语文是生活云云,所以,语文学科根本没什么问题,因为人们认为语文是生活。没问题的学科,还会是学科么?
例如,明天你一开门,锁坏了,锁才会被你看到的“生活”被你观察被你观察。它完好无损的时候,你看不到它。所以,所谓“作文就是考查考生的生活”的看法,就学科角度看,其思路恰恰是出问题的。
事物越是属于你的上手(顺手)状态,它越不存在。语文不是从业者比在同一个层面上知道多少东西,你把四库全书都背下来,照旧是在低一个层次上的大规模的知识堆积。只要不提示一个崭新的认识,那些堆积物里的任何一个东西都在你脑子里僵死着,它们的存在就是非存在,即,根本进入不到人的意识之中而形成意义。
如果把语文定一个义,应该是“语文是一切生活的毁坏状态的显现”才好一些,只有这样,语文才会是一个有“问题”的学科立起来。
它只有变得不是生活时,才会作为学科存在,因为,这样,它才会从自身生出“问题”。————没有一门学科是没有问题的学科,没有一门学科,是没有所属研究领域的具体问题。所以,越强调它就是生活,越强调与生活同一,它就越不会是学科。因为生活里基本就没问题。于是,拿生活和语文等量齐观时,语文学科便没有“问题”,而没问题的学科,怎么会是学科?
不进入意识的,便不存在。哪怕你特意想了一下厨房里的那锅————它就在那里啊,怎么会不存在呢?也是因为你特意想了一下。所有为了证明事物一定在“我”之外就存在着,你可以一件一件地去想,但是 ,只有你的那一想在先,它们才进入你的意识而存在了。所以,根据?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观念去思考,就变成了语文空无一物。
所以,拒绝意识里的存在,就成了麻木(无意识)的当下——一切生活皆无问题可言。所以,寻觅语文的本质的方向,应该向着——“语文是消失了的生活”的去向上去思考,也就是说,要向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矛盾的层次前进。
这样思考语文,是能翻天的大事情。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经验的认识和认识的经验,使得语文无历史,总在经验和初始的层次原地打转,于是,它被置于同一个认识高度上,没有前进的迹象,起点彻底地等于终点,终点就是起点。
越联系生活,越远离学科。因为,生活不必反思,只有不是生活了,才需要反思——下班撞车了,你才体会到平日里开车回家的行为的意义是那么珍贵。所以,本学科的意义之呈现,需要造出学科与生活的矛盾,矛盾越明显,学科意义越明显,越没矛盾,学科的意义越单薄。

今年高考,如果有一个命题是?我早上起来,上学去,上了八节课,然后放学回家。

这个最最对日常状态的表述,照样会被领会为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命题被安排在了考试中,它就成了大问题被普遍讨论。于是,它便不是生活,而是个问题。
什么是?制道?制造话题,使它成为被公众看到的问题进入意识并成为讨论的话题。其实,在未“制道”前,这个领域就在,但是,正因为它为进入人们的意识,它又确实不在。形而上的认识达到了,形而下的行为才会明确,语文界,形而下的行为从学科伊始就没有停止过——人的经验活动怎么会停止呢?所以,对语文的认识就是一种就明确的混沌状态——人人可讲一番道理出来。人人都能讲一番道理,就不可能是学科,所以,只能是“明确的混沌”。各个观点都共存,堆在那,谁都可以给出一番解释,而且还都振振有词,且不被他人的振振有词所驳斥。美其名曰?多样性。其实就是混乱。我能肯定,任何地区的任何一位名师,只要他愿意公布自己对语文学科的一个特色认识,就会必然地成立。然而,数学行么?叫各地名师公布一个教学特色。无论他多么有特色,其方法必定遵循数学本身的方法。
这个时期的“语文”这个概念,它之前一定会加字的,这与“加字哲学”一个意思。即,加字语文,是在本领域内(所加的概念词)对语文的思考。也就是说,他是站在他认为有价值的领域内对语文进行思考。例如?青春语文。他认为?把“青春”赋予语文,有对语文进行领会的意义。都是对“语文”本身无法彻底把握的状况下的对语文的价值的个体的领会。这种做法有价值没有?有。它对教学有帮助——来自形而下,当然能用在形而下,但是,对于学科自身的确立,是阻碍。
这里需要在做一些提示,举个小例子:人只有达到了对一个事物的彻底的认识,才会把这个事物就看做这个事物。例如,你问一个人?什么是“打火机”?他会莫名其妙地反问?“打火机就是打火机,你这人有毛病了吧?”?于是,就说明他彻底地认识了这个事物,进而这个事物已经进入了不被意识所意识的层次上?即打火机进入生活中不被意识注意。
如果你问一个人?“什么是打火机”。如果他的认识里尚未对打火机有彻底的认识,他会告诉你?打火机就是“自动的火柴”。
注意,他在解释“打火机”时,他的观念仍旧处在“火柴”的旧意识中,所以,他会把打火机理解做“自动的火柴”。
语文,便是如此。会用一个修饰性的语词规定一下“语文”。那么,语文就是“打火机”,正因为你没有彻底地认识到它的意义,进而进入那不被意识所意识的高度时,“语文”这个概念,才会被另一个概念修饰一下。越修饰,越说明对这个事物或概念尚未达到彻底认识的层次。所以,看似百花齐放,其实是每个人都没认识“语文”。
如果被彻底认识,已经达到了不用进入意识之中的程度,那么,“语文就是语文”了。然而,如今,也有人会这么说?语文就是语文。但是,这个阶段中这样说,那属于迷茫中的焦躁,其实仍旧认识不清它的本质,所以,这可以看做是?任性地焦虑。任何一个人被人彻底认识到的概念或事物,都一定不会在这个语词前面加限定词。即便加限定词,也是有明晰研究领域的明确开拓。例如?生物化学。因为,即便加了“生物”,也是因为“化学”这个概念被人们本质性地把握之后的结果。所以,谁把语文作为加字语文呈现,往好一些说,是特色,往差一些说,他对语文根本没有彻底认识。“语文”,它限定词越多,对一个概念的把握越不清,越说明这门学科作为学科尚未独立,越说明它尚处在千奇百怪的经验之中无法超拔出来。所以,特色化了的语文越普遍,越说明人们同处一在一个低层次的学科认识上没有超越,一个学科,如果它有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和逻辑,是你外部规定出来的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