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社交产品的理解分享(1)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社交产品。我就当作娱乐,随意的写,想到什么写什么。最紧要系嗨森。


图片发自App



第一个关键词,社交。你小时候在幼儿园跟玩具多的小朋友聊天套近乎,然后就可以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你上小学的时候,喜欢跟班里见过世面的,有过特别多经历的同学一起玩耍,因为在一起聊天时,你总能听到很多你以前没听过的各种事物;上初中的时候,总想去挑逗一下班里最漂亮的女生,让女生温柔的用小拳拳打你,打在身上时故意喊着好痛,其实心里甜到爆炸;初中的我们也参加篮球队、足球队,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跟着一群队友一起打球或踢球,然后一边相互瞎扯聊天,一起笑着,我们会用心的为自己的球队取名,你心里很踏实,因为你有一群热血的兄弟,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上了高中,我们好像开始有了一些忧愁,我们莫名其妙地开始孤独了,偶尔自己看了一部特别喜欢的文艺片或者循环听着一曲很小众的歌,恨不得马上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期待着朋友回一句“这部电影(这首歌)真棒,我也特别喜欢呀”;上大学了,有一点才艺一定要展示出来,即使是在军训的时候,要是会跳两段舞,一定要找机会跳给全校看看,会玩点乐器,一定要在班级活动中漏一手,听着身边的人为自己鼓掌太爽了,女同学送来欣赏的目光,男同学砸来嫉妒的眼神,这些都是我们最想要的。
我们好像回顾了一遍自己曾经的20年,成长经历中我们一直通过社交来满足自己的以下需求,分别是1)利用他人;2)获取信息;3)性;4)安全感、归属感;5)共鸣,精神高潮;6)存在感、虚荣心。以上6点,就是六大社交需求,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对于我们是刚需。
第二个关键词,网络社交。在解释这个关键词之前,我想先跟大家探讨一个话题:现代人都是手机低头族,即使跟家人、朋友聚在一起,注意力也都在手机里;那是不是移动互联网让我们跟身边的人距离更远了,如果没有手机,我们是否会跟身边的人更亲密?很多人说是的,手机拉远了我们和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的距离。那请你再认真想一想,回忆一下没有手机的时候自己的体会。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家都没有手机,每到家庭聚会、同学朋友聚会,我们虽然跟大家待在一起,尽量地跟大家找话题聊,感觉很热闹,身边很多人;但一个人突然转身去到角落时,缺莫名一种孤独上心头,一阵淡淡的哀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能不是那种能在身边这群人中能找到存在感、满足虚荣心的人;因为我们可能已经有了很多有趣的思想,但是身边的确没有找到能理解我们想法,并跟我们一样为那些想法嗨的人。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归纳来讲,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不一定就是我们想social的人,我们身边的人可能并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和我们一样的音乐品味,并没有和我们一样的笑点及幽默感,所以我们跟身边的人social很难有共鸣、很难有归属感、甚至我们想炫耀的东西,身边的人根本就不理解,虚荣心也难以满足。跟我们匹配的人,能理解我们的内心小世界的人整个世界都很少,但当我们打破空间,可以与全世界的人都产生连接时,这些人都更容易被我们找到。于是,互联网让我们有了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去与身边的人之外的人social。以前我们没得选,现在我们想选对的人聊天,对的人一起玩游戏,这就是网络社交的意义。
第三个关键词,社交关系。输出方&输入方,关注式vs好友式。
输出方&输入方,我们把社交过程路径化,就是甲输出,乙接收;然后乙再输出,甲再接收,如此循环。但是社交关系中,经常出现不平衡,也就是说有一方输出多,接收少,另一方接收多,输出少。简单举个例子,直播平台里的主播,在做好直播内容的同时,会一直跟观众互动,回答观众问题,此时主播输出更多,接收更少,观众则相反;再比如抖音,每一次社交发生时,都是基于以下情况,用户A发布短视频,用户B、C、D接收内容,然后点赞,评论给用户A(当然也有用户B、C、D之间相互评论的,但更多的还是评论A)。所以直播平台,还有UGC的短视频平台,打造的社交关系环境都是输出方&输入方。
关注式vs好友式,通常情况下,社交平台如果希望引导用户social的对象数量特别多,让用户体验通过网络社交让自己跳出原有圈子,感受世界更多部分,那么就会重点设计关注式体系。如果社交平台希望引导用户控制社交对象数量,让用户跟社交对象的联系更强,就会重点设计好友式体系。比如微博的关系设计是关注、被关注;微信的关系设计是加好友。关注式社交关系的设计更适合大量陌生人之间建立弱联系,所以微博里关注某人的行为是没有门槛的;而好友式关系的设计更适合少量熟人之间建立强联系,所以微信里要添加好友必须是同时彼此有判断且认可之后。
以上对社交关系模式进行分类,不代表每一种分类只能独存,一切根据社交平台的需要设计。
【我对社交产品的理解分享(1)】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以上已经提到了社交3要素里的关系。下次我们来聊一聊关系里的匹配、建立关系、维系关系以及拉升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