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误区】“快点”是个谎言

大家好,我是易效能的陶娅,也是孩子们口中的丫丫老师,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话题:“快点”他到底是不是个谎言呢?说起“快点”这两个字,家长和孩子们都不陌生,从早上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有许多孩子就在这两个高频字的环绕下开始了他们的一天:“快点起床!”、“快点穿衣服!”、“快点去喝水!”、“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吃饭!”、“快点快点!我们要出门了!”,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之前看过一个小学生家长的网络调查,说一个小学生平均每天被催要超过20次,其中家长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快点”。有一次一个学员告诉我说:丫丫老师我也不想催啊,可是不催又没有办法,我早上很温柔的叫我儿子起床,可是等我把早餐准备好了再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居然还坐在床边慢吞吞的穿着裤子,我的那个火呀一下子就上来了,忍不住了就只能催他快点儿!我问他,那催了有用吗?他想了想说,有的时候有用,有的时候也没用;有的时候光靠催还不行,得靠吼,这催了半天没动静,一顿吼立竿见影。这个妈妈描述的情况是不是很典型呢?相信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我们就跟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不催呢他就不动,你小催吧他就小动,你要吼着催他就立刻行动,这终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依赖。

为什么催却还没有用?非得到最后带着情绪的怒吼,孩子们才开始行动呢,这一点丫丫老师有很深的体会:我是一个从小被催大的孩子,我的爸爸性子很急,他总是喜欢用“快点快点!”来催我,离上学还有40分钟和离上学还有10分钟,老爸都会用同样这两个字“快点”来催我。所不同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念到的“快点”从和风细雨到电闪雷鸣,最初轻轻的催促声会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变成了怒吼和咆哮。我呢,也学会了根据老爸念叨“快点儿”的语气语速还有他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到底是不是真的来不及了。很多和我爸爸一样的家长,在不知不觉当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人肉闹钟,孩子们在家不看闹钟,他只要看爸妈的脸色,就能判断时间的多少。
“快点”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要长期使用这两个字催促孩子们,更不能帮助孩子们生成一个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儿的内在节奏,反而会让他们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和情绪,作为判断自己要干什么的标准。所以把“快点”这两个字的从你和孩子生活当中去掉吧!当你想对孩子说“快点”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让他感知时间的紧迫性。我给大家推荐一种更好的提醒方式,你试试看,把“快点”这两个字呢,换成“现在是几点,离我们做什么事儿还有多少分钟?”,比如说“现在是7:20,离7点半出门还有十分钟,我们还有什么什么需要完成,加油吧!”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自我管理的训练周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当我们不断用不带情绪的准确的时间反馈,来替代“快点”这个模糊的词汇时,孩子们对具体的时间慢慢开始有了感知。这种提醒的方式可以是陈述句,由家长告诉孩子,现在是几点?离干什么还有多长时间?当然了,它也可以是一个疑问句,比如说你问孩子现在几点了,还有多少时间。要使用疑问句的前提就是,最好给孩子配备手表或者手环,方便孩子能够随时看到时间。不管你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客观平和的表达,千万不要带情绪!我们经常会催促孩子,其实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有的家长会说,哎呀,我都这样不停的催了,他还这个速度,那我要是不催他,还指不定磨蹭成什么样了。但是我们得明白清楚,催促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家长越催孩子就越慢!反正每次都有老爸老妈垫底,总会有人替他着急,拖着他在上课之前赶到教室,避免受到惩罚,这样的循环往复,孩子就没有了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照你的指令去进行下一步。所以,各位亲爱的家长们“快点”他真的是一个大大的谎言,从今天开始就给它在你和孩子对话当中去掉吧!我们可以用更加准确的提醒来帮助孩子们感知时间。
【03【误区】“快点”是个谎言】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易效能的陶娅,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请你给我一个回应好吗?在本期节目下面评论我就能看到了,如果你想了解成人时间管理的方法,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收听由我们易效能创始人叶武滨老师主讲的关于成人时间管理的音频节目,你可以搜索关键字“易效能”,容易的“易”,加上“效能”两个字,选择“叶武滨时间管理一百讲”就可以免费收听了。感谢您的聆听,咱们下次节目,再见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