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科学的叙事法

导读题: 1.什么是叙事?(讲述叙述事件。隐藏着评价和认识。疑问 与现实秩序的冲突,对疑问的解决 一种思考模式一种知识组织的结构 教育过程的一种载具。)
2.科学是缜密思维的结果,代表了人类对世界最为精确可靠的认知。科学的教学怎么能以叙事的形式来进行?
(科学并非全然的纯客观存在 而是人对世界的认识)
3.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科学的叙事法”?或者说,如何才能实现从“教授死科学”转向“活的科学建构”?
4.联系前面两章,想一想布鲁纳的“叙事”思想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无论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带来哪些启发?


如何教科学?
科学是什么,科学并非本来存在于自然里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知者心灵中的工具。

科学家如何获得“科学”
“不知”是学生和真正科学家所共有的长期慢性条件。 不知是知识入门者的状态。
知道某事乃是去走一趟冒险,是尽量用简要分明的方式去说明你遭遇的事物。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条件纵身其中。

如何教科学
一1 教
课程是对探索者 用自身努力自主探路者的帮一帮 扶一扶。
课程 像是一种针对某些选定的话题而灌注某些动力的交谈,交谈者会动用许多广义的动力手段——譬如支架、图样、文件、影片、乃至示范表演。交谈,加上边讲边演,再加上一种孵育幼小的情怀。
2好的交谈,思考接近于内在的交谈,涉入其中
二 标准
确定的意义
世界上所有的标准,就像任何外来的援手一样,不会使我们这个多元多样的文化和这个饱受威胁的社会重获生机——不是和全球市场上的劲敌可以一决雌雄的那种生机,而是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值得活在其中,也值得为之生活的地方。

三 方法 叙事法
1叙事法 一种思考模式一种知识组织的结构 教育过程的一种载具。
2螺旋课程,在教一门课时,必须先对于学生的理解所可取及的范围,以“直觉”说明开始,后来用更形式化或更有结构的说明再绕回此处,其间,不知还会再绕几回合,只端视学生需要,一直绕到学生能以具有生产性的能量来掌控此课题为止。
任何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在不同抽象层次或复杂程度上予以建构
知识的范围是打造出来的,而不是就地发现的,你可以把它建构得简单或复杂,抽象或具体。
螺旋课程的警告:发展有一定阶段次序,会使小孩子跳向抽象的速度、程度都受限制。阶段性进展还有赖于儿童对他所生活于其中的脉络情境作实践的推理和掌握:如果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范围可以有直觉性和实践性的掌握,那么当他在那范围内碰到挑战性的新问题时,就可以导引他下一阶段思考发展得更好、更早、更深入。作为老师,不能坐待那一切就绪的状态来临,而是要把那状态催化或“支架”起来,而你可使用的方式,就是在发现他所在的阶段上,去为他的力量加深基础。
3叙事法(知识组织的结构 教育过程的载具)
叙事与螺旋课程是什么关系?
在螺旋课程中,从开端 过渡到完全掌握一个概念,就是靠课程设计者把那些概念具体转化为故事或叙事的形式(我们组织我们自己的体验时,很可能会以叙事的形式来作为最早、最自然的方式)

故事和叙事法的一般原则
(1)叙事包含着一系列事件,序列中的先后本身就携带着意义,如“股市崩盘 内阁总辞”“内阁总辞 股市崩盘”。
叙事就是论述,而论述的根本法则就是其中有道理,使它与静默区分。
叙事的必要在于事件序列与正统典律相悖:所说的事情总出人意料,使人质疑。叙事的要点是解决那意料之外。解决疑问
所以每个故事都有两面:序列 评价(隐含在重述中)
(2)部分与整体 诠释的循环
故事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
科学理论或逻辑证明由检核或考验来判断 可检核可考验 科学展现自身用的是逻辑和数学
科学有故事性 :科学理论无论导源于如何深沉的源头,用途总导向于形成可加以否证的假设;科学同样有叙事者主观性:所谓资料素材其实都取自心灵中某种观点所设计而成的建构观察,只是有怎样更切合自然
【第六章科学的叙事法】科学愈进步愈仰赖它所建构的思辩模型,受限于数学语言
科学理解可以换成叙事的形式,把事件的典律看法 预料中的事都指出来。
注意点会从自然本来就在那里转而寻找自然——怎么样建构我们对自然的模型。这样的转变让死科学变成活的科学建构
科学的建构过程本身就是叙事法
科学的历史可以用戏剧方式转述为几近于问题解决的英雄故事。我们对于科学的教学,从头到尾都应该对科学建构的鲜活过程更加用心,而不是只会说明“已完成的科学”
建议一“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艺术家可以像答题的艺术一样容易做到,也一样重要。”“培养这种问题的艺术,也就是能让好问题一直活下去”好问题就是能指陈两难困局,能颠覆显然或典律性“真理”逼使不一致性跃入我们注意。
一次认真的猜想是十分有价值的,那是一个假设,从你已知的东西延伸而来,但它会衍生,可使你超越已知的境界。已知的东西成为一种结构,让事物在脑海里组织起来,使你比原来知道的更多。这需要有时间作反省的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