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

关注”@默默心理“,持续分享更多情感故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
文章图片

文/欣怡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只要他不发脾气时,其实对我挺好的,只要脾气一上来就像换了一个人了,他就是改不了。很多人也劝过我离婚,可是我想过,他除了脾气暴躁外,各方面都很好,甚至对我还百依百顺的,只有脾气一上来才这样六亲不认……也许我就这个命吧,只能找这样的男人,就算离了婚,再找别的男人,难道就不打人了吗?……”
听到周丽描述着老公的暴躁脾气,我突然想到多年前看了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中的那位外科专家安嘉和(冯远征饰)是众人眼中上等的好男人,就是一个标准的好老公。不仅事业一帆风顺,而且对人谦和,怎么看都不像会打人,而他却是一个具有家庭暴力倾向的丈夫。每一次对妻子梅湘南(梅婷饰)施暴后都充满了悔恨,然后,再祈求原谅,表决心,然后,再度施暴。就这样,暴力行为在他们夫妻之间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最后,主人公安嘉和走上不归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
文章图片
周丽哭了,“他这个暴躁性格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吗?有没有药物可治?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咨询好吗?”……
这里,我需要澄清一下:很多人认为脾气不好是一种性格,其实,暴躁性格在心理学上,属于“气质”范畴,是生物属性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暴躁脾气就是一种秉性,指的是气质。正因为稳定,家暴才一而再、再而三的屡次发生。脾气暴躁这个秉性跟我们平常说的性格却不一样,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形成的,性格更像是我们说的一种习惯,是在生活环境中慢慢养成的。
那么,具有稳定性的暴躁脾气,真的就不能改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气质具有稳定性特点,不易改变,但并非是不能改变!我们一定要明确这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
文章图片
这里我提供几点供苦于家暴中的夫妻参考:
主动认识到家暴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并积极进行治疗 施暴者通常有人格障碍,跟自己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认知等有关,一些极度自卑的人往往也有施暴的倾向。比如,在事业上屡遭挫败,对人生的满意度低,心里不平衡,为了缓解内心强烈的冲突,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往往会通过欺负弱小来满足心里的那种征服感与自尊的需要。通过施暴,暂时获得了心里的平衡与满足,当下一次再次遇到这种强烈冲突时,这种征服欲,又将被点燃,施暴又发生了。
与施暴者约法三章:主动改变暴力行为
对于施暴者,不仅要让他认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治疗。同样要告知他,你的忍耐是有底线的,比如,最多能忍受三次。暴力倾向虽然是一种心理疾病,但绝非“不治之症”。施暴,首先它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也是一种危险行为。所以,他必须肩负起约束施暴行为的责任,并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变计划,比如,当这个行为没有控制住,该接受怎样的惩罚,尽可能的细化这个责任并担起这个责任来,正如他在外要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一样,这是他自己的任务,应该由他本人去完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
文章图片
帮助施暴者用成熟、理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刚才我讲了,施暴者通常用施暴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强烈冲突,满足内心的某种欲望,比如,在工作上得不到领导赏识,回到家可能会对爱人大吼大叫,以此来达到内心的平衡。那么,帮助他认识到,除了通过打骂,发脾气,是否还有别的途径,可以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呢,也就是说帮助他找到一种成熟、理性的方式、方法,理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用合理的、有效的方式释放压力与情绪。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可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大工程,最好是在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完成。
最后一点,非常关键:你必须要说到做到
比如,很多妻子在被家暴后,起初是伤心,生气,委屈,害怕,再后来就会对施暴行为做一个归因。往往把责任指向了自己:“是不是我不好了,才招来毒打?”、“是我不够温柔吗?还是我说话难听刺激到他了?”……显然,这也是妻子极不自信的表现。殊不知,可能就因为你没有底线的忍受,才助长了他变本加厉的暴力行为,你内心的强大与自信,才是治疗暴力行为的一剂良药。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
文章图片
再强调一点,千万不要视家暴为理所当然,被家暴后,一定跟他约定好,如果这个“病”就好不了了,那么,请果断离开吧。哪怕他千好万好,只要这一点不好,就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你依旧眷恋其他的好而忍受“这一点”不好,我恐怕,暴力倾向就真的成了“不治之症”了。


关注”@默默心理“!您的留言、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夫妻间的家暴现象(拯救自己,远离家暴)】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