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浅聊 HTTP Cache

概述 所谓的 HTTP Cache 机制,其实是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一套约定,需要依靠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来具体实现。
现代浏览器以及一些高抽象层次对服务端 web 框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这套约定的支持。但是,当我们使用一些较底层的 http 工具来收发请求时,这些工具通常不包含这些逻辑,需要人工合理实现。
大致流程

  • 客户端首次向服务端请求某个数据,没有任何缓存可用,因此服务端总是会发回所请求的数据
  • 服务端通过 Response 中的相关 Header,指导客户端对内容进行缓存
  • 当客户端再次请求该数据时,会首先对本地缓存版本进行检查
    • 如果缓存没有过期,则直接使用本地缓存的版本
    • 如果缓存已经过期,则会对缓存进行重新校验
      • 客户端会将缓存的指纹发送到服务端,请求服务端对数据进行校验
      • 如果匹配成功,则表示当前数据并没有更新,服务端不会重发数据,客户端为本地缓存续期并继续使用
      • 如果匹配失败,则表示当前数据已经更新了,服务端发送新数据给客户端,客户端弃用旧缓存,并缓存新数据
技术细节 服务端主要通过 Response 中的 Cache-Control Header 来指导客户端对数据进行缓存。
例如,如果服务端希望客户端将数据缓存一天,则可以设置 Cache-Control: max-age: 86400。注意 max-age 的参数是秒。额外地,服务端还会附带一个 ETag Header,携带该数据的指纹。
如果客户端发现本地缓存过期后,向服务端再次请求数据时,会带上 If-None-Match Header,其值为这份数据的指纹,即服务端传回数据时携带的 ETag,以便于服务端对数据进行校验。
在客户端缓存的有效期内,数据请求会直接读取本地缓存,而不会真实地向服务端进行发送。如果客户端要强制更新一波本地缓存,则可以带上 Cache-Control: no-cache Header,告诉服务端,不看缓存了,直接进入校验环节吧。
以上例子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规用法。还有一些参数如 no-store, smaxage, must-reinvalidate 等,可以帮助实现更精细化的控制,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浅聊|浅聊 HTTP Cache】最后,感谢并推荐希望更进一步的读者阅读以下参考链接。
参考
  • HTTP Cachin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