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手抓着吃,需要制止吗(|感统答疑)

孩子用手抓着吃,需要制止吗(|感统答疑)
文章图片


01
节目案例
在惠心千爱臻科学育儿群里,有位朋友发了一个关于孩子吃饭场景的节目视频,一家三口人安静在吃饭,爸爸让孩子把扔在地上的碗筷捡起来,孩子的情绪反应有点大,嘴里大叫着不捡,而且用手打头,吃饭过程中用手抓着吃等。
这位朋友看了视频之后觉得有点困惑,大人情绪不该平和吗?用手抓着吃饭要制止吗?
02
案例解析
小编看完视频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懂得感觉统合,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这个视频里,首先是家长自己的感统状态本身就触觉发展不足,一餐饭的时间,三个人在餐桌上吃饭,那么安静无趣,那不叫平和,那是他们没感觉又没感情,也不懂得营造良好的餐桌氛围,让孩子有良好的进餐环境。关于“孩子为什么不吃饭”的原因和对策在《父母成长危机 感觉不统合》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其次是关于孩子的情绪反应大、打头等可以看出孩子的感统发展是不足的,刚开始出现打头的动作可能是因为触觉不足。如果已经出现好长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那就已经变成惯性,即是已经变成孩子习惯性的抗议动作,不用语言沟通,原因仍然是触觉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家人和孩子互动方式的不正确,让孩子觉得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再来是用手抓着吃这件事。我们知道孩子有手部、触觉、抓握敏感期等,这些都是应该在1岁内要充分发展的。现在孩子这么大了,还会用手抓着吃,表示1岁内的手部、触觉、抓握等敏感期没有充分发展。
敏感期没有充分发展,我们当然要去满足敏感期的发展,把感觉通路建立起来,完善一些基础能力,然后才能够停止或者是制止孩子的这个动作。实际上满足了也不用制止,这些动作自然就停了。
所以,家长很显然因为不懂感觉统合知识,以前正在发展这些敏感期动作时,要么孩子没有能量(看起来很瘦),要么被家长制止了,现在孩子比较“会听话”了,亲子相处的氛围比较宽松了,孩子就开始弥补起来。
用手抓着吃这件事,如果是1岁内的孩子,大家不会大惊小怪,觉得是很正常。孩子再大一些就会觉得怎么可以这样,既不雅观,又不卫生。事实上只是孩子的敏感期没有满足而出现的自我弥补现象,所以看到孩子在餐桌上做这个动作,当然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是一种生命自我完善的本能。
但是我们心里也要清楚,饭后或平常生活的时间里面,必须要弥补孩子的手部触觉和手部各种动作的感觉刺激。这样的话,之后在餐桌上也可能还会持续发生一段时间,但是慢慢就会减低。
同时,我们也要教孩子在餐桌上吃饭的常规。教孩子常规不是规定孩子怎么做,孩子就会照做、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接受。孩子刚开始一定是不懂,我们家长是必须要示范和诱导。
例如示范很开心愉悦地去欣赏食物,然后非常开心地感谢该感谢的人、事、物,开心愉悦地把食物吃进去。
又例如示范怎么处理不小心掉下来的食物。家长必须用一种非常愉悦、平和、客观,而且是正向的方式来示范面对这些事物,而不是一开始就强硬规定孩子要捡起来吃,要不然叫做浪费食物,搞不好孩子连浪费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一定要捡或者是不捡,孩子刚开始是没有这种认知、习惯或成见的。但是因为家长在讲这句话的态度,让孩子感觉好像是在指责、批评她,孩子就直接情绪反应,家长要教孩子的东西就一点都没进孩子的脑袋。
我们所说的常规概念,并不是用规定、制止、喝斥的方式来建立,而是在最初孩子探索事物的时候,他会先探索自己身体,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介入,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引导孩子怎么样正确选择可以吃的东西放嘴巴?怎么样正确选择对待物的方式?
比如说对待食物的方式,刚开始孩子还没有能力用筷子、勺子的时候,当然是用手抓。在那个时期我们必须要帮孩子准备安全的碗盘、勺子等,然后给孩子夹属于他自己可以支配的食物,让他自由学习与尝试,而不是规定我帮你夹的,你就全部要吃完,当然也不是规定桌上其他盘子里的菜,你统统不能碰,这都不是。
视频里的家长因为他们开头就没有做好,所以后面要矫正的时候,就必须要多管齐下,要给孩子弥补触觉,做手部敏感期的满足,做口腔按摩或者是咀嚼的锻炼;餐桌上要示范愉快进餐的氛围,示范正确的对待食物和使用餐具的方法,然后允许孩子尝试犯错。
【孩子用手抓着吃,需要制止吗(|感统答疑)】当孩子有一些探索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眼里看起来确实是常规不允许的,会被人家指责或妨碍别人的,我们要用孩子能懂的话,温和的告诉他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处理?如果做到这些的话,孩子是不会有情绪反弹的。
另外就是视频节目里面的主持人,他们也是从中间直接掐断来看片面,那就真的没有办法说到根本的问题。家长是有错,但是错的也不是表面上的那些问题,根本的错误是不懂感觉统合,教育上面必须要把心理和生理的因素一起考量进来,更重要的是生命成长规律、生命成长需求,这些必须要懂,要不然家长给孩子的东西就不会对。
所以视频里讨论的要懂规矩;要支持孩子;孩子情绪一上来,家长没反应,就好像是放纵那种感觉等,这些都已经是似是而非的片面道理,之所以叫做似是而非,就是似乎有那么一点对,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抓对,根本没抓对,你后面再对,都不可能是对的了。
学习感觉统合知识,了解生命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成为孩子对的成长环境因素,这些都做到,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有更全面客观的看见和理解,也才能给对的判断和建议。
THEEND
01该图片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发布
本文为惠心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