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最小说十五年:一场“春”梦( 二 )


彼时 , 读者数量最多的的青春文学杂志是《萌芽》 , 每期平均发行量在50万册左右 , 郭敬明也曾在《萌芽》上连载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幻城》 。那些年同样流行的 , 还有《男生女生》《花火》等主打青春纯爱文学的杂志 。
《最小说》的定位非常讨巧 , 它既不像《萌芽》《青年文摘》那样严肃 , 又比《花火》《爱格》这类杂志多了一些新鲜感和“质感” 。因此 , 尽管8元的定价比其他青春杂志都略高 , 但仍然迅速席卷了学生市场 , 创刊号首印的30万册马上被发售一空 , 开始紧急加印 。
投稿|最小说十五年:一场“春”梦
文章图片

每个周末 , 初中生Dahlia要在校外上补习班 , 她是《最小说》的忠实读者 , 拥有几乎从创刊到最后一期的所有杂志 。为了买最新一期的《最小说》 , 她会在周末将妈妈给的午餐钱省下来 , “我会骗我妈说我中午吃的是和合谷 , 其实我只吃了两袋五毛钱的魔法士干脆面 。”
长安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安波舜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没想到销量会如此之好 , 各地的代理商蜂拥而来 , 向出版社要货 。郭敬明也提到 , 虽然很有信心 , 但首期的市场表现仍然超出他的预料 。
郭敬明仍然是《最小说》的金字招牌 。彼时 , 他已经通过《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小说成名 , 因此 , 他为《最小说》量身定制的长篇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开始连载时 , 也毫不意外地广受追捧 。
《最小说》身上 , 有超越青春文学的内核 , 它很难被准确概括 , 类似一种文艺的、小众的、年轻人会向往和追求的生活方式 。
小路现在从事文字工作 , 《最小说》是她初高中时最爱的课外读物之一 。她在一期《最小说》里认识了德语诗人保罗·策兰和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 , 并因此寻找并阅读了他们的其他诗集 。“虽然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 , 但好像是从看《最小说》开始 , 我觉得我可能也可以写点东西 。”
“我觉得我的青春并不是真的在北京 , 而是在上海 。”Dahlia这样形容《最小说》带给她的影响 。作为北京土著 , 除去偶尔的出差旅行之外 , 她的生活的主要轨迹都从未离开过北京 , 《最小说》成为了她青春时期认识上海的一扇窗 。
《最小说》更像是一种风气 。它席卷过的地方 , 两点一线的平淡生活 , 被那些跌宕的故事凿开了缝隙 。
入局消失宾妮在《最小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花染凉意水无声》 , 2007年2月刊 。
当时她还在上大学 , 偶尔会收到一些其他出版社或杂志社递来的合约 。“年年跑来阻止过我 , 让我看长远一点 , 不要这么早和别人签约 , 他把我推荐给了小四和阿亮 。”
在消失宾妮认识郭敬明的时候 , 《最小说》还在筹备当中 。看过几期之后 , 她决定开始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此前 , 她的文章大多发表在《花溪》《新蕾story100》等刊物上 , 对她而言 , 《最小说》“只是一个新的平台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