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比答案更有价值

今天上午,参加了关于亲子关系的课程。
老师上来就问大家一个问题:养孩子过程中,目前,最困惑你的问题是什么?
回答的是一个2岁孩子的爸爸,他说:他的孩子动不动就往地上一躺,怎么让他不躺?(细问是孩子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
这是典型的爸爸式困惑,纠错式困惑。暂不关注老师答案,这个提问就很有典型性。很值得琢磨。
大多数爸爸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都是纠错式养育。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是义愤填膺,言辞笃笃,觉得必须要纠正,否则后果很严重…
纠错式养育实际是和孩子的权力争夺。借”纠错”之政治正确去行使“”父权”的天然不可冒犯。
在整个过程中,是以父亲为中心的行为扩散。这种行为的结果是要么孩子服从,要么孩子叛逆。
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者叛逆的孩子是父亲的期待吗?
很显然,任何父亲都不期待这样结果。
那么,纠错是必要的吗?NO
甚至有家长要说:难道错了也不管吗?
这就是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方式偏颇,结果自然偏颇。
错了管不管?换成“我该如何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后果?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问题就不会令人心烦意乱了。
比如,孩子在卫生间玩水,弄的身上湿湿的,这个行为你是担心湿湿的会让孩子生病,还是玩水本身?
如果是衣服湿的问题,那就正面表达,衣服湿,很容易生病,生病会痛苦,可能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能做,甚至会看医生,吃药打针。这样你会承受痛苦,无聊,而妈妈会很心疼。
如果玩水,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玩的很开心,衣服又不会湿,让孩子选择,哪一种?
在孩子的行为塑造中,做对的时候,要及时强化,比如,孩子玩水过程中,没有弄湿自己和家里。可以对孩子说你这个行为就叫小心谨慎。这是科学家态度哦,或者当孩子收拾玩过玩具的时候,及时肯定,这就是“有始有终”。
用关键词去塑造孩子行为,让孩子行为与词汇产生链接,就是塑造的过程。
而孩子做错的时候,恰是学习的最好时机
比如,孩子一不小心,把碗给打碎了。
可以说:你看,碗是不是很脆弱?因为它是陶瓷做成的,陶瓷的特点和玻璃一样,光滑,但是不能撞击,要轻轻的,(此时,语气要同样很轻)就像对待小baby一样,要照顾好它…孩子就会明白,理解,下次他会意识里就会有关键词,陶瓷玻璃baby。
塑造孩子行为中,父母平静完整的语言表述行为过程非常必要。在表述过程中,家长也会忽略简单的结果评价,而是专注孩子行为过程,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行为过程和自己需要承担的后果。
【问题比答案更有价值】孩子是上帝派来完善父母的钦差大臣,好生对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