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简化就是:
要质疑,要上升到“价值层面”质疑;
要行动,要“求胜谋划中部署行动”,要“统筹资源中规划行动”。
提示:全文长5624个字,阅读时长大约6-10分钟,谢谢。
这几天在准备一个PPT课件,PPT呈现一个最主要原则就是“简约扁平化设计”。
为什么以前流行的韩国TG模板遭到了摒弃?
“一页传递一个意思,不断简化文字直到你不看PPT能讲的出来”,这是长年累月面对甲方爸爸不管强调灌输的要求。
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充斥着各种信息,时间被无限的压缩,每个人都只想最快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你到底要说什么”“别xx,干呀”,成为当下人脚步匆匆下的口头禅。
我们去餐厅点菜,发现餐厅的菜单越来越薄,基本就剩正反面一页纸啦。最前面必然写的是招牌菜,或者是用符号标识哪个是推荐菜。如果一眼扫过去没有,我们可能还会问服务员:”你们什么菜是特色?“
我们已经到了没有耐心到看一页菜单的“快节奏”时代了。
这就是现实。
01
简化是一种思维模式
简约化,简化,扁平化是乔布斯先于常人一步,看到了大众思维和审美的变化。它在手机设计领域横空出世,随后统领和横扫各类产品设计,大到建筑,小到一个APP,一帧视频画面。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简约化,简化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审美力,体现了用户思维,因为帮用户省时间,帮用户做决定,不需要用户花心思去思考。
02
简化的经典三问
《简化》一书中,提到所有简化方法,高效人士工作背后都有强大的逻辑支撑,就是经典的三问:

1.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2.有什么价值?要达到什么目的?
3.怎么做?如何具体落实?

我日常工作中会接一些市场达到的方案需求,有时候市场描述一大堆:
客户想选拔哪些人?想在这个环节怎么做?
……
认为了解和描述得详细到位,但是如果听的人没有一定的事先了解和基础认知,听下来肯定是一头雾水。
应该怎么说清楚呢?
其实很简单,要先告知“客户为什么要做这个,达到什么目的”就能GET到60分信息,如果你再补充下客户在落实某个阶段环节他有自己想法和要求,那就传递到了80分信息了。
如果没有前面60分,一直传递是10分,10分的点,就像一个树没有树干,只有叶子,叶子再多也终究成不了一棵树。
03
简化就是要质疑,
要改变,要拥抱不确定
简化不是面对问题简单高效地去解决,
而是在没有问题的时候,要去质疑,要不断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我们一直都这么做吗?
2.起初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3.我们真的需要继续这么做吗?

这里有时候不得不有时候要去挑战传统,要去承担一定风险。
《简化》一书中谈到两个挑战传统的例子特别有意思:两个都是关于葡萄酒的。
一个例子关于在葡萄酒瓶上使用旋转式瓶盖来代替传统的瓶塞(澳大利亚)。
由葡萄酒专家进行的盲品鉴定表明,使用旋转式瓶盖的瓶装葡萄酒要优于使用瓶塞的葡萄酒。
结果在市场上,旋转式瓶盖酒的销量惨淡,人们认为使用旋转式瓶盖的都是廉价葡萄酒,将瓶塞拔出酒瓶这是一个伟大传统。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另一个例子关于“葡萄酒桶”(澳大利亚)。
葡萄酒是不好存放的,无法作为随意饮品,除非整瓶都被喝光了,否则剩下的葡萄酒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质。澳大利亚人据此发明了“葡萄酒桶”。
这是一种内置特殊塑料酒囊的厚纸板盒,盒子一侧装着龙头作为出酒口。如果你想要一杯葡萄酒,只需打开龙头,灌满酒杯即可。由于酒被取出后塑料酒囊的体积缩小了,葡萄酒不会跟空气接触,也不会变质。
刚开始也被认为是反传统的,是对高贵葡萄酒的“亵渎”,不被接受的,但由于是不可抗拒的功能,也抵消了所谓不可挑战的“传统的价值”。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连上千年的传统都需要被改变。
一是由于科技进步发展;二是暂时没被质疑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当没有暴露和产生任何问题的时候,人们是不愿去改变的,是惧怕权威的,是害怕改变带来的风险的。
害怕任何变化只会朝着既得利益者方向进行,也害怕无法产生无法遇见的后果,权衡之下,我们喜欢熟悉的“魔鬼”胜过不认识的陌生人。
为什么中年危机成为一代代都无法破除的魔咒,本质上是我们接受最稳妥安排带来的风险,是对风险的厌恶。
所谓的中年危机,是一个人找到一个看似平静的避风港,结果待了十几年之后,发现它起浪了。于是乎不得不再次出发,再次寻找新的避风港。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这个过程大家会发现依然是寻找一个“平静的港湾”,科技社会的发展速度早已不再是农耕时代的速度了,可我们每个人头脑里,观念里却还是农耕时代的“求稳”思维模式。
所以所谓危机不是现实的危机,不是一时冒出来的危机,而是我们的“选择的果”,根植我们“内心价值观带来的果”。
对于自己到了已经打开电视看不到熟悉的面孔,只能默默关掉电视的年纪,就能发现,几乎所有不变的人,都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因为人生百年,年轻的是时候梦想很多很大,但是后来却发现,生命本质是一场体验,不在于你占有了什么,而在于你体验了什么。
于是乎马云退休演讲说: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世界那么美好,有那么多事我都想去体验,都想去尝试一下。而且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美好、不对的事情、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自己觉得我是要去折腾折腾。
所以长期呆在一个环境中的人几乎所有不变的人,都会有强烈的失落感,会羡慕别人的经历。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质疑,不是对于问题质疑和功能障碍质疑;而是对没有出现问题,看似合理的存在质疑,跨越功能更多从价值层面进行质疑。
质疑后就要做出改变,行动的改变,思维的改变,更难的是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改变。
所以简化本质是改变思维模式,重新建立价值体系。
04
简化就是
要行动,要行动,要行动
王明阳“知行合一”普遍的理解是:
认识(“知”)和实践(“行”)的关系,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仅仅是一方面,还要将之运用于实践,就是知道了还要行,让实践和认识相统一,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成修齐治平的目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知”和“行”之间存在至少两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是你所谓的“知”是真知吗?“知”是不是一定能转化为“行”呢?
“你所谓的知是真知吗?”
前阵子马云爸爸退休,媒体人疯狂地赶热点,把他的老底、他的逆袭史、他的语录重新拿出来“涮”一遍,这是马爸爸的故事,真可以来一个365天马爸爸故事会了。
这是“知”,是故事里获得的“知”,但不是“真知”,是没办法转化为“行”的。关心故事就叫做知,关心迭代就叫做行,你在迭代里面得到的那个知,才是真知。
譬如你从马云如何拿到投资,如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使命达成,如何靠着使命愿景和管理体系,驾驭这几万人企业,这一步步发展下来有哪些方法,你能了解这个迭代过程的知,才是真知。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你所谓的知一定能转化为行吗?”
这个是显而易见大家都知道不可能的。
我们做培训的更是有深切的体会:
一个内容培训千万遍,get到点,正好切合它痛点的人会认为:还不错,但是能落地实施吗?估计不可能;
get 不到点的人,与他处境无关痛痒的,会认为什么玩意,浪费时间。
这个世界是只认结果的,停留在知,注定是行动的矮子。
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事情来说,“有知无行是常态,有行无知也是常态”。
但是想要结果的关键还是要落在那个行上面,而不是知。
所以“事情是干出来的”,这是真知。
打球最大的难点,是你敢不敢挥出这一杆!
创作最大的难点,是你敢不敢落下这一笔!
所以才会有“逆向管理”从行到知,才会有培训从“培训到训战”,带着大家一起实干,从实战中悟道真知和方法。
行动,行动唯有行动才能解忧。怎么行动呢?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先胜后战,谋定而定。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这不是强者兵法,而是通用的兵法。弱者没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它可以差异化竞争,可以形成局部优势,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经典如拼多多的崛起。
但是为什么历史上留下的名将,有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因为这是特例,是被后来人吹捧成了故事,也是无法复制和学习的“伪真知”。真正名将是一生基本没有败绩,也没有不可思议的“故事性”的“以少胜多”的胜仗。他都是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是100%的胜仗者。
如《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相信很多人看了《徒手攀岩》的纪录片,我没有看,据说有强烈的不适感。记录片是美国攀岩大师Alex Honnold,2017年6月3日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一千米高的酋长岩的全过程,共用时3小时56分钟。
他之所以能成功一是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Alex做过核磁共振,图像显示他的大脑杏仁核没有普通人那么敏感,需要高度的刺激才能做出反应,这是他的天赋;二是他非常专注,他离开学校之后,弄了辆房车,从此吃喝拉撒都睡车里,每天到处寻找合适的地方攀岩。为了登酋长岩他为此准备了七年。
七年里,无数次重复,这条线路,他徒手攀了无数遍,每一遍,每一段,每一步,每一个姿势,都重复了无数遍。
有的位置,只能容下半个拇指,有的位置,身体只能以什么姿势通过,当人疲劳的时候,以什么借力,怎么样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一个点的支撑上,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这一切,他都重复过无数遍。
Alex经历告诉我们,你想要获得异于常人的成功,要有天赋的支撑,更要有无数次的准备,无数次的复盘,把能预料的所有事情都谋划到极致。
相信马云爸爸在辛苦拉投资路上,是不是头脑中想过一万遍“万一失败了,我要怎样怎样”,但肯定想过一万零一遍“我肯定要成功”。这就是他谋划的过程。
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手艺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一个人生存的武力值:技能>出身>财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修炼一门技能,是能享受时间复利的,并且能跨越时间永恒的存在;而拥有财富是会有随时翻车的风险,更有无法控制和预估的下一代。
所以马云爸爸才会想着从财富顶端进入到教育行业成为一名“园丁”。修炼技能,这才是永恒的存在。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你只有扎扎实实努力学习努力干,十五年后成为行尊,成为高手。
这时候就能立于了传说中的不败之地,就能破除所谓的危机,拥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板,想跳槽有一大堆人等着,想创业你也有资源。
这时候就是胜中求战,这是最佳行为的典范。
05
简化就是要分类,要组合,要统筹
简化需要行动,需要有准备、有筹划而动,更需要有智慧有统筹的动。
所谓的简化不是去除,不是扔掉,因为有的简化过程不是因为这个事务本身是无用的,是冗余的,是不需要做的。
而是我们要分类,要组合,要统筹。要懂得享受增加单位时间输出成果的厚度带来的快感。
就拿周围输出成果多的两类人说:
一类是早晨4点钟起床的,通过延长时间的带来更多产出,享受时间长度带来的成果;
一类是懂得统筹规划的,会做分类组合,就拿写文章来说,通过日常不定时的积累,就能写出高质量文章,会有各种工具储藏用时所需资源,而不需要耗费长长的一两天去完成。
什么是统筹?
举耳熟能详的烧水泡茶为例,它需要做4项工作,即洗好开水壶,洗好茶杯,准备茶叶,冲开水泡茶。
如何操作能保证最高效呢?这就是统筹,就是单位时间内增加成果的产出的价值或者是节约同等产出需要的时间。
一是统筹事务: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如何做到基本不加班的?
因为我一般在前一天晚上抽空15-20分钟检查当天每个人未完成工作情况,把怎么指导梳理好;然后早上路上规划好第二天工作安排,给每个人理清大致思路和明确要求。
这样既不耽误大家时间,也不耽误自己工作。上班就忙起来,下班按计划忙完工作下班。
第二是写文章的事情。
我从来不会头脑空白去找主题,找素材,然后写文章。我会集中一段有灵感的时间,列出一堆的标题,然后在自己日常看书过程中,将与标题对应的素材用最简单的手机文档存储起来,当自己想准备写这个主题的时候,结构、素材都齐全了,成文自然就快了。
第三是做PPT呈现的时候。
如果你面对是很杂乱的文字,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梳理。
梳理就是先拆分,再组合,然后通过表达文字逻辑关系的图形展示出来。
1)拆分一是要立足我们对事务过程的拆解,二是对概念的内部结构的拆解。
举个例子说,我们做个年度发展报告,就是要这个报告包括举措和效果。
我们做个组织架构调整,就要知道组织架构这个概念包括战略目标,架构优化、人员配备,配套机制和能力提升这五个方面和五步流程。
2)组合就是相同的部分和功能聚合在一起,这里也少不了概念、对整体的掌握,也就是所谓的“心中要有丘壑”。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心中的丘壑”本质就是需要去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这样无论拆分还是组合都是能在最快时间去理出逻辑来,而不是一团乱麻。
二是统筹时间:
当然统筹事务和统筹时间是不可分的。这里的统筹时间是指你要把时间价值分配好,把时间投入最能让你价值增值的地方,修炼自己技艺的地方。如果你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在那些你认为能够让别人觉得你光鲜亮丽的地方,那你肯定就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投放在那些能够提升你实力的地方了。
所以简化不是简单的剔除减少,有时候通过统筹组合反而是增加的内容,但是让内容统一整合为一个系统,执行起来就高效了。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简化就是要质疑,从问题功能层面质疑上升到“价值层面”质疑;简化就是要行动,要“求胜谋划中部署行动”,要“统筹资源中规划行动”。
康裕《三级训战体系和战训师培养》就是破除培训价值层面的障碍,通过“战”,将更多元的元素统一到培训中,是培训的一次统筹,是培训成效的“简化”,能达到“知行”双效合一。
训战:5天训战+21天在线巩固+3天战训师认证,实现“近业绩转化和远成果迁移”。
训战:涵盖打法、战例和战训师三位一体的模式。
训战:是“简化高效”的培训模式,是“知行合一”的岗位赋能方法,是实现“近转化和远迁移” 的能力和业绩双提升方法,是适应各类产品推广 “学而知,知而行,行而远”的最佳实践培养模式。
简化,质疑,行动,准时下班并不难
文章图片
文章部分观点来源
1.《简化:如何简单工作和生活》;作者:爱德华?德博诺
2.《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者:华杉
3.公众号:记忆承载;作者:碧树西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