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得好死——死亡书单告诉我的那些事

内容概要:

1.医学的真相——我们一无所知
2.数据告诉你:人们是怎么死的?——无疾而终只是梦想!
3.全球顶尖医生告诉你:死之前将遭受什么罪?如何选择死亡方式?
4.你是不是对生命的最后一天有什么误解?
5.为何说向死而生?了解死亡对我们有何益处?
6.看你年纪轻轻,快留一封遗书吧!
加入007是为了促使自己读完专业类书单,因此作业本是专业类的笔记总结。既然大家布置了新的任务,那么临时给自己加一道死亡之菜吧!(点击进入本周原作业传送门)。内容较多,时间仓促,多多见谅!
为了解死亡,我读完了十几本死亡书单。
不久之前,我还和爱豆说要活到一百岁。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想得太简单。
我们都不得好死——死亡书单告诉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部分死亡书单 医学的真相——我们一无所知,只凭解剖和医生的经验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是治愈,时常去帮助,一直去安慰。——美国医疗界名言(特鲁多)
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似乎表明医学日新月异,越来越强。但事实上,人类的医学非常落后,看看这次瘟疫你就能感觉出来。药物是通过偶然测试来鉴定药效,副作用要许多年才能知道。平常的小病都没办法知道原因,大多只有中医才有解释。
想象一下,你回到500年前,把一亿部手机带给当时的古人使用。不知道原理,没有电路图,没有源代码,手机有问题,他们如何维修?
书单里的作者,很多是全球顶尖医生。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医生,在手术方法和具体疗效上,都是不确定的,全靠经验猜概率。往往存在刀偏一毫米,就切除了病人的重要大脑功能,甚至挂掉。
各类医生手记都大量表明着一件事,相对于物理学,我们对生物原理几乎一无所知。硬件上还勉强知道点结构和粗浅原理,软件上啥都不知道!
《天堂的证据》、《当呼吸化为空气》、《最好的告别》这些都是美国顶尖的医者,他们的书中大量描写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奇,和完全不确定的无奈。
我们甚至不清除问题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大量的心理治疗无效,可能是因为身体本身的原因,和心理没有关系。——参考《幸福脑:助你摆脱烦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丹尼尔·亚蒙。
数据告诉你:人们是怎么死的? 最近瘟疫席卷全球,人人惶惶不可终日。截止2020年4月13,四个月,瘟疫在我国已经造成了3351人死亡。
可是你知道吗?我国车祸死亡20万人,每周就有3500人(卫生部数据是公安部3倍)!
所以,从概率上讲,注重交通安全的投入受益比,远远比瘟疫高得多!
那么总体数目如何??
每年全国死亡人口900万人! 每天2万多人!
疾病死亡600万人:癌症310万人,心脑血管250万人!
非正常死亡300万人!

非正常死亡呢?再看:
车祸死亡20万人!

自杀死亡30万!
19岁以下死亡20万(本人核实于统计局)!
所以,不要幻想隔壁老头睡一觉就走了的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按上述,大概可以得到结论:
我们无疾而终死亡的概率,大致和出车祸死亡一个数量级!
备注:部分数据来自保险公司和问答,无法核实来源,请谅解。
顶尖医者告诉你:死之前,人们将遭受什么? 之前,我认为死亡主要是三种情况:
1.小概率,年轻时去世:疾病,意外;
2.大概率,年老时得病去世:各种疾病的一起来,神仙难救
3.有不小的概率:有一天老了,回来觉得疲惫,眼睛安然闭上,就没有睁开了。
很抱歉,由第一节可知,第三种基本上不属于大多数人。(平常锻炼吗?熬夜吗?饮食健康吗?)
以下主要参考: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阿图·葛文德
推荐指数:。
年轻时的重疾和年老时有何区别?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当老年得病时,往往是集体病症。此时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治好了就能活很久。
如果是年轻时突发死亡,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直到有一天突然患上重疾,或者出差途中突发车祸,就此撒手尘寰。
我们都不得好死——死亡书单告诉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突发的死亡的健康状况 慢性疾病:
慢性病(如肺气肿、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衰亡模式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治疗是通过药片、注射液、手术、监护室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但是无法改变整体的趋势。直到迎来最后的低谷,加上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使他们的情况更加恶化:
我们都不得好死——死亡书单告诉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慢性疾病的健康状况 老年死亡:
老年并不是一种诊断结论。而是身体系统累积的摧毁力量。常见地:你摘除了老人的肾结石,会发现他还有小肠癌。你摘除了小肠肿瘤,发现他衰弱的身体承受不住放化疗的副作用,心血管也走到了尽头。于是生命衰亡的过程变成一条长长的、缓缓的曲线。神仙难救,神仙难救~~
我们都不得好死——死亡书单告诉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衰老是身体全局的丧失 离世前的时光如何度过:ICU,人生终点的噩梦。 生命的最后一天怎么度过?或许都希望和亲爱的家人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交代一下后事。如果条件允许,还希望和亲爱的家人再一起吃饭,看场电影,甚至最后一次旅行。
但是,当被送进ICU,病人全身自然的、非自然的(手术等)通道,全部插上了医疗器械。进食排泄都要仪器辅助。想要和亲人说话都是不可能的。身体和心灵都承受着煎熬,痛苦万分,或许只想快一点离开这个世界。
最后,好不容易快熬到头了要去了,家人舍不得,儿女又要尽孝,恳求医生再来一次心脏复苏。。。
家人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让医务人员和病人讨论临终愿望。几年之间,这已成为所有美国入住医院、疗养院或者辅助生活机构的病人的一项常规项目。在生命的这个时刻,他们建议要患者回答以下4个问题: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
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
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
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善终护理,也许这是更好的方式。
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并不是治疗和无所作为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普通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为了有机会获得未来时间,现在,我们要牺牲你的生存质量——通过手术、化疗、把你送到监护室。必要时电击,上呼吸机,插上各种管,尽量维持生命。
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很像疗养院改革者们安排员工帮助严重失能者的方式。对于绝症,这意味着致力的目标是解除疼痛和不舒服,或者尽量保持头脑清醒,或者偶尔能和家人外出——而不是关注考生命的长短。
统计表明,采用后一种方式的患者,反而平均多活一两年。我们认为,少了积极治疗的副作用(放疗化疗和药物对于身体各个器官的刺激),加上比在医院救护室更好的心理状态,是活得更久的主要原因。
读后笔记:
感谢阿图,他让我知道,面对衰老与死亡,自己和家人会经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选择可能更适合自己。
书中还有很多相关内容:正常的衰老其实是怎样的过程?美国的养老环境是怎样发展的,哪些类似的问题会在中国发生?即使环境服务设施医疗都很到位,为何老年人仍然觉得了无生趣,形同监狱?重症抢救与姑息治疗有何区别?面对死亡,家人应该怎样一起确定关键对话,以能在最后时刻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本书,在我们人生必经的死亡之路上,提供了深沉的指导。
建议家里有年迈老人的都提前阅读。
你是不是对生命的最后一天有什么误解? 最近各类抢购已经让我们屡见不鲜了,可能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
如果你看过灾难片,就知道世界末日总是伴随着混乱和犯罪。事实也是这样,当只能活一天的时候,有的人会平静和家人一起,有的就会犯罪,抢-劫,杀-人,强-J。末日是一回事,乌合之众的末日是另一回事。
因为,不需要再为长期考虑:不需要再考虑再苦读十年,也不需要再被关押十年。各人按照各人的价值观,最爽的方式来度过最后一日。
为啥我说“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是胡说八道! 即便是正常价值观的人,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周期来决定不同的任务。引用保罗医生的一段话:
你要是告诉我,还剩三个月,那我就全部用来陪家人;
还剩一年,我可能会写一本书;
还有十年,我就回去救死扶伤。
“活在当下”这种真理对我根本没有帮助:我这当下到底该怎么活啊?
那么,我们预计生命多长,应该如何度过呢?
如何说向死而生?了解死亡对我们有何益处? 死亡无法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活,但是它却可以向我们揭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但是,普通尝试无法给人深层次的震撼,因为人们很难真实地想象自己在另外一种状况下的反应。除非进行深度冥想和专业引导。
而我认为,有一种简单达到这一深度的方法,设身处地进入状态,就是阅读死亡之书。让作者用文笔和情节,带你进入死亡时刻,让你更清楚知道自己在临死时最重要的渴求!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我们反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以下主要参考: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
推荐指数:
作者主修文学,哲学,史学,再到医学,最后成为首屈一指的神经外科的专家,立志要探索生命哲学与生理之间的意义。后来自己患上癌症,走向死亡。书中记录了自己求学,救死扶伤,面对病人的死亡,再从医生到病人,再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历程。
我无法这本书写得好,无法说感动或则悲伤,这不是看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两年来最值得我来读,来思考,来感受和体验的书。更多是对我自己这段时间老想的关于生命目的的一些重叠和启示。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第二次肿瘤扩散,在办公室收拾东西,决定哪些需要带走的情景。当时我自己检视了一遍我办公桌的东西,发现我每天思索苦苦放不下的,其实我一点留念也没有。
当我知道自己快死了的时候,一直在计划的那些漫无边际不肯停息的念头,纠结徘徊的,各种展现的计划,很多其实一点也不重要,我只想快点回家陪伴家人。
同样,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选择,之前一直犹豫不定。但是现在我就要死了,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其实最希望生活的环境:原来自己以为的,应该继续付出的,其实不重要。原来以为不重要的,来日方长的,才是我生命最美好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走得越来越远,却自以为越来越好。而死去的时候才发现幸福和欢乐在过去经过的地方,而自己早早错过了。
伊凡伊里奇死了,回不去了。而我还没真的死,我还可以回去。
看你还年纪轻轻,给自己留一封遗书吧! 想象自己还能活多久,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
那么,每辈子给自己准备一封遗书吧!想象自己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还有哪些是令你不舍的。
告诉我,下一辈子,你又如何找回曾经的失去?
你如何完成的未完成的梦想?
【我们都不得好死——死亡书单告诉我的那些事】下一辈子,你想如何度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