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械加成腰斩后,曾经的价差转移至何方?( 二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医院为保持医生营收平衡 , 正建立补偿机制 , 并对其收入结构等进行调整 。一方面 , 医保被纳入收费机制之中 。另一方面 , 医院收入结构正在从过去以耗材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向手术、检查等服务费用的提升上 。医改之后 , 无耗材的检查和治疗等医疗服务手段或将成为政策改革下的新趋势与发展方向 。
政策之下 , 医疗服务提升已成趋势事实上早在2016年 ,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中便提出 , 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 在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的前提下 ,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要求 , 分类指导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 。
原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就此也曾指出 , 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 统筹考虑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政策 , 精准测算调价水平 , 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规范诊疗行为 , 为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等腾出空间 ,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
政策如期而至 。今年9月 , 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 , 同时遴选5个试点城市从总量调控机制、价格分类形成机制、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价格监测考核机制五个维度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 。
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同志对此表示:“带量采购的出发点是挤掉流通环节的水分 , 降低带金销售 , 而非为了给医疗服务涨价 。价格下来了 , 才能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创造条件 。希望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提升技术含量高的手术量 , 提高自己的收入 。引导公立医院‘练好内功’ , 避免‘军备竞赛’、盲目扩张 , 过度超前 。”
总体来看 , 医改已开始进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医改后药品与耗材的水分被挤出 , 如何填补医生收入缺口 , 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已成为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 。
对于企业而言 , 集采之后产业集中度得以提升 。龙头企业凭借其完整的产品线、生态体系等优势 , 更易抢占集采市场先机 。但与此同时“船大掉头难” , 龙头企业在单一产品线创新能力与容错率上则不及创业公司 。这为未中选企业与新进入市场的企业留出了一定市场空间 。当冠脉支架等主流手术器械受严格管控 , 药物球囊、可吸收支架、腔内影像、冠脉功能学评估等“集采免疫”赛道 , 则可能成为行业下一增长极 。
对此 , 《试点方案》同时指出 , 如果某一技术赋能下的医疗服务能够有效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 , 监管机构将为相关技术开启绿色通道 , 帮助其近早进入价格目录 。
可见 , 当医改的风吹过 , 无论是患者、医院还是企业 , 都开始调转船头往“质”与“精准”的方向上走 。患者将追求更为精准、可靠的治疗 。医院则将收入重心置于医疗服务上 , 通过提升医生医疗技术 , 更好的满足患者需求 , 同时增加其“阳光收入” 。在心血管赛道 ,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 耗材创新、腔内影像、冠脉功能学评估等精准诊疗手段将成为企业的新增发力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