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
推荐语:《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子笔记》
这本书将一名教师及家长的经验奉献给大家。
希望它能成为迷雾中的一点灯火,引领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这条道路上直达目标,少走弯路;
希望它是知心的朋友,与父母共同探讨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父母应持有的态度和应提供给孩子的帮助。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才能铺就一条通往优异成绩的光明大道,请大家在《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子笔记》中和我们一起携手,带领孩子走上这条大道吧!
欢迎大家来到《朝华读书》,我是朝华Frida老师,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们一起来学习《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这本书。
没有哪个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尽管我们为了孩子的学习绞尽脑汁,劳心劳力,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为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未来的7天,我们将一起携手学习如做一名称职的父母,以及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一节:面对孩子的学习,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咱们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在懵懂的幼年时,是不是总是在主动探索,去触摸不了解的物体,去睁大双眼观察身边的一切,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可为什么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对学习的兴趣却越来越少了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希望在学习中助孩子一臂之力,帮助孩子将学习的任务进行到底。
于是我们总是帮他找缺点,制订各种计划,但是父母是否也能经常自省,我们是否一直以正确的态度在引导帮助孩子?并不是父母拥有一片热心或是一腔热血就能让孩子乖乖地学习。我们不能任意发挥,要按照自然规律的脚本来认真饰演父母的角色,才能让孩子认同,才能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发展。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在孩子的成长中,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1、做仆人
当孩子学习时,不是担心孩子累坏了就是担心孩子坐久了,生怕孩子因为学习累到,急于让孩子放松,带孩子去看看电影串串亲戚。他们以自己想当然的理论来支配孩子的活动,认为是在辅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实则是在鼓励孩子在困难面前妥协,对孩子抛出难以抵挡的诱惑。就像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样,父母的糖丸是那么不请自到,哪个孩子不巴望呢?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以后,作业很多,很晚了还写不完,很多父母就亲自操刀越俎代庖。这些父母把帮孩子写作业当成了侍候孩子穿衣吃饭。作业是老师给孩子的任务,孩子不管多难都应该学会独自承担,当孩子成功地完成老师所留下的作业时,孩子就会体会到完成使命的成就感。如果父母总是代劳完成,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的历练机会和成功体验。孩子其实早已经不需要仆人了,父母必须认清这个事实。推翻父母乐于扮演的仆人角色,这确实会有难度,但是这个角色的确已经过时,需要改头换面了。
2、做恩人
当孩子如父母所愿时,父母会感到无比欣慰;
当孩子抗拒逆反时,父母则会感到无比失落。其实,父母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缺少一颗平常心。父母往往感觉自己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长大,孩子就应该听话、顺从、懂得感恩。当孩子表现得不合自己的心愿时,父母的灰心丧气自然难以言表。
文学家纪伯伦关于孩子的散文诗中这样说道:“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在这堪比先知的言语中,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体味。
首先,孩子与父母,一个是弓,一个是箭,各有所职,共同完成造物主赋予父母的使命。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父母的职责是尽自己所能去协助孩子飞得更远。孩子是希望的承载体,他们注定要离开父母,而且走得比父母远,去父母所不及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敬爱的长者,但千万莫以恩人自居,孩子承载着使命而来,任何加诸其身上的贪求的枷锁只会束缚了孩子。
父母在养育孩子、照料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概从来没有想过将来可以得到孩子的什么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出于天性,出于本能,从来都不是自私的。
因此,父母要对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是有爱心、有孝心,懂得反哺的道理的人。我们不要做孩子的恩人,要做孩子的朋友。
3、做教官
现实中有这样一群孩子,在家是娇生惯养的骄子,来到军营经受过洗礼和锤炼,最终都能成为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于是,有很多家长会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在家里运用这种铁腕,让孩子变得像坚强自律的战士般不畏困苦,学习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然而,孩子的心何其柔软,性情何其奔放,不能与已成年的青年相比。
真正的战士是用心在服从命令,因为是对国家、对亲人的爱和责任让他如钢铁般坚强,而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威严的号令只是号令,他没有能力去赋予这号令自愿服从的理由。如教官般在孩子面前只发号施令,不苟言笑的冷酷,只会让孩子不理解,孩子麻木地遵守的同时,要么学会冷酷,要么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光明正大地说出自己的主张,还可能在教官不注意的时候开小差。
父母的冷酷带给孩子的创伤要用长时间才能抚平。孩子本应得到宽容和爱护,如果父母更多地展示冷酷和严厉,那得到的可能不是坚强的土兵,而是更容易畏缩和放弃的孩子。
4、做朋友
孩子的身心都需要呵护、滋养,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会与社会交融,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需要的是懂得用智慧解决困难和满怀爱与信心的一代,父母如果从小就教育孩子这样处理问题,那么孩子长大后便会形成习惯。
孩子与成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关系是平等的,只是相处的方式不同于成人。人们即使居住在人潮汹涌的都市,还是会有内心的孤独。朋友有如寒冬里的阳光、干旱时的雨露。孩子也是一个小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孤单更是难免。只有父母,才能是孩子信赖的朋友和依靠。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学会鼓励和表扬
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感觉很满足,总是不吝惜表扬孩子,而等孩子上学了,父母却总叹息孩子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是孩子变得愚笨了吗?当然不是,孩子还是那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问题在于家长的心态改变了。
孩子上学后,父母总是忍不住去关心孩子的成绩排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于是,批评说教总是多于鼓励和表扬,其实孩子只要尽力了,他的学习成绩不论处在什么名次都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
2、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希望总比失望多得多
孩子难免因为贪玩或一时的错误惹怒家长,招致父母的失望或批评。然而,父母一时的消极情绪却会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让孩子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不当的言语对孩子影响深重,轻则自责,重则自弃。为了让孩子内心保有一片希望,应该经常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希望永远比失望多得多。
3、不要以大欺小
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基本上没有第三方为我们裁定谁更有理,父母往往为了面子或尊严,大展家长权威,不占绝对性优势不罢休。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何尝没有面子和尊严?一定要知道,在道理和正确面前低头并不耻辱,让孩子从小养成讲实话、求真理的好习惯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节:奖励?还是惩罚?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时往往手足无措,只懂得笨拙地使用很实质的两样东西:金钱和强权。他们认为这两样东西在现实世界最是所向无敌,而且这两样东西恰恰是他们拥有而孩子没有的。
可是孩子心灵的世界是不具有任何现实的钱权色彩的,他们的行为只受控于他们内心的兴趣。父母想引导孩子的兴趣,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以物质激励或身心惩罚作为工具,那就会误导孩子,让孩子更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我们先来看,物质激励能带来什么
有的父母以为物质奖励对孩子是最有效的,岂知孩子根本不会乖乖就范,物质刺激不仅是家长自欺欺人,也是对孩子不负责的一种方式。为了让孩子爱上学习,您都许诺给孩子什么奖励?玩具?好吃的?名牌衣服?甚至是游戏卡?父母都希望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父母也知道孩子不会莫名就喜欢学习,于是就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法。
循循善诱,各尽其能,提供鲜衣美食的奖励,许诺四处游玩,父母像手握一把青草的牧羊人,焦急而又无奈地想将羊儿引入近在咫尺的羊圈。然而奖励或许曾让孩子顺利地写完了作业,奖励或许曾让孩子拿回了若干次好成绩,但是父母似乎永远也没办法让孩子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吸引孩子学习靠奖励的行为,容易误导孩子将来的社会行为,孩子有可能认为所有的付出理所当然都要有物质的回报。过多的奖励甚至会误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价值过高估量,社会一旦给予他的回报与他期望的有差距,他就会感到心理失衡。
其实每个人长大后更多地是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而少有外在的奖励,而且往往要习惯付出大于回报的现实。学习是艰苦的劳动,父母能提供多大的物质奖励让一个人愿意花十年工夫自甘寂寞,孤军奋战,只为备战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试?
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然起舞,支撑他们,给予他们力量的应该是父母正确的引导。用物质去收买孩子,那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迷失在物质的享受中。
不论对成人还是对孩子来说,在物质淡出他的眼界时,他才能够让精神财富成为他追求的主流。父母可以主动地、刻意地让孩子远离物质的诱惑,尝试让书籍带给孩子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惩罚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当面对错误时,重要的是认识与改正,而惩罚却让孩子将主动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放在一边,被动地接受惩罚。这就好像孩子正在成长道路上快乐地前进时,半路被无故地抽了鞭子,让孩子驻足惊恐。如果问惩罚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只有两个字“害怕”。
每个小孩子天生都会努力,不管是错是对,他会为成长中的每一件事而努力,就像孩子小时候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放声大哭一样。孩子由内心的需要的努力是自然而不遗余力的,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惩罚不能改变孩子的内心,惩罚的结果或许让孩子被迫改变了行为方式,然而试图让孩子为免于惩罚而努力却是一种妄想。发射如果没有原动力,怎么可能击中目标呢?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目的无外乎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其实,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已经能够让聪明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会产生愧疚,这已经是孩子一种失败的体验了,随之而来的是改正的决心。疾风暴雨般的惩罚只能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更强烈的抗拒,忘记了事情的起因,集中精力应付惩罚,反而让孩子本有些自责的心变得坦然。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他做的事情、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他做得多肯定也容易多出错,如果惩罚总是不期而至,孩子会为了减少被惩罚,会尽量少去做可能出错的一切事情。对惩罚的害怕会让他裹足不前,不愿意去做带有冒险和探索的事情。正因为成人社会广泛地存在惩罚,比如刑法对犯罪的人的惩罚,比如自然灾害对生态破坏的惩罚,让人们意识到惩罚是让人意识到自己错误并不再将错误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然而,成人世界的惩罚是由于某种不符合自然规律或违反社会准则的不当行为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对愚蠢行为造成了较大损失和后果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和现象,它并不适用于孩子。
惩罚在这个时代不能成为主流。孩子生在这个物质相对来说比较富足的时代,父母都在吃穿用度方面尽力照顾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一路顺风顺水,体会着父母给他们的关爱。过于严厉的惩罚给孩子的感受是失去往日之爱,而给父母的感受同样是非常痛苦的,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于父母身上是失去理智的失望。这些不良的做法如果不及时改善,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情绪,如山一般阻隔在父母与孩子中间。在惩罚下长大的孩子,是压抑着长大的孩子,孩子内心会有自卑的阴影,这会让孩子无法真正快乐地成长。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为孩子寻找学习的振奋剂
孩子不能靠物质刺激,不能靠惩罚激励,那靠什么?靠精神的追求!放眼世界,精神的激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革命者、发明家、科技工作者,那些促使社会飞速发展的人物有哪个是受了物质激励才成功的?他们战胜一切困难、艰苦奋斗的勇气来自哪里?只有精神、信仰和责任让他们屹立不倒。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十年寒窗苦时,何尝不期冀强大的精神支撑,给他足够的理由去奋斗。只是他们还小,在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时已然迷失在父母和社会放出的各式烟幕弹中了。
2、内驱力给孩子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
我们往往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孩子刻苦学习上面,却忽略了提醒他要学习的真正原因。任何短浅的、狭义的目标都不能让一个孩子去持久地为之奋斗,我们为什么还不告诉孩子自己生来的使命?他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为什么要离开家长的羽翼而自强独立地生活,这个看似简单实际而又极重要的问题,不应该被草率回答。
可以让孩子了解历史,看历史翻天覆地的改变,看时代风起云涌的演变,看什么是大浪淘沙的主流,看什么是隽永不朽的精华。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深刻的道理和可歌可泣的壮举。让孩子知道身边的生活正是千百年来人类奋斗的结果。让孩子的心灵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而渴望尽早地融入未来。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要逐步将真实的世界展现给他,他迟早要认识完整的世界。当他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都像他的身边那样宁静祥和,这个世界还存在贫困和落后时,善良的孩子就会鼓起勇气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孩子虽然还小,但不妨碍让他们早些熟悉人类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让孩子的目标变得远大,让孩子的意识跳出有限的范围,升华到无限的时代中,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学习,那样孩子才会动力十足!
3、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让孩子如虎添翼
孩子面对日渐繁忙的学习有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父母是过来人,更容易站在各种角度看问题,那就帮助孩子理理思路,调整一下方法。如果不善此道,至少可以多看一些教育专家的书籍,但千万别做一个时刻跟在孩子背后的扬声筒,只会催促唠叨。面对学习,孩子需要的是智慧的引导。
孩子已经长大,已经知道自立、自强。父母想做孩子征程上的良师益友,那就应该与学习为伍,可以多看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开放的观念和灵活的智慧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
第三节:谈语文的学习。
语文是诸多学科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学科,有的学生觉得想要学好语文简直难如攀岩,三番五次尝试总是不得要领,有的学生却觉得语文是最好学的科目之一,不用死记硬背公式定理,也无须做那么多的练习题,点滴积累就能取得高分。
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好语文有什么诀窍。
1.请善待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科学和文学成就的最原始的一粒火种,保有这粒火种,就保有了天赋才华。想象力是孩子学好语文的关键,拥有想象力的孩子对文字有着特殊的领悟力,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文字,组成美丽的词句,描摹出事物原本的状态,形成一篇动人的文章。那些历史上的文学家,无一不是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想象力是一种天赋,一种学好语文的天赋,我国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就是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大量灿若星河的著名诗句,人们都说,李白和杜甫的诗并列成为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最高峰。据说,当年贺知章看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之后,连连称奇,直呼他是“谪仙人”,是因为自由不羁被天庭贬下来的太白金星。李白的诗歌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他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想落天外的思维,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他的佳句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想象力,那是语文学习中精华的部分。
孩子年龄还小,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常常有着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在这种话语系统里,逻辑常常显得有些混乱,言辞也有些夸张,但是这其中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成人的世界里所欠缺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善待孩子的这种想象力。
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是获得想象力的前提
婴儿常常对某样东西充满好奇、咿咿呀呀或者目不转睛地盯着什么看得出了神。等到会说话了,对见到的东西总要刨根究底问个不停。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不再喜欢发问,对接触的事物显得漠然,生活中很少有什么能引起他注意的,但有的孩子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什么造成孩子的这种区别的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求知提问不重视,总觉得是些幼稚的问题,随便敷衍过去,或者拖延至后来不了了之,或者因为忙碌干脆说不知道。如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一次次受阻,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热情,不再爱发问,不再关心周围世界里都有些什么,会怎么样。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感受又不一样。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映照在他们内心的事物无比灵动美妙。因而不要把成人世界所谓的知识观念灌输给孩子,要尊重孩子,让他们自己去看、去听、去想象,去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成天地用笔在纸上画出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有的摆弄两块积木就可以玩得忘记吃饭,不要以为他们是幼稚、是贪玩,孩子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在自由的天地里,想象力才能够有广阔的天地。
2.把识字做成快乐的游戏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识字,但只有把学习同孩子的天性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识字
孩子的识字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势必会和阅读能力、朗诵能力相伴随而生,相促进而提高,文字需要依附于词组、短语、句子而存在。如果在教孩子识字的过程中,父母只是把单个的字摘出来,忽略它与周边词组、句式的联系,让孩子死记硬背它的读音和笔画,可能会收效甚微。
即便孩子凭借勤学苦练、反复记忆而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笔画,孩子也很难明晓它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时日稍久,孩子可能就会忘掉,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同时也为记忆提供辅助作用。教孩子认识一个字的读音并不是根本目的,我们之所以教孩子识字,是想训练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为所用地使用“文字”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所以,父母不妨让自己的孩子多阅读,训练良好的语感意识,这种语感的训练中,孩子的识字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3.课本里的营养并不够,学好语文需要多读课外读物
许多父母都知道阅读对孩子的好处,给孩子买了很多书籍,但这些书籍往往是堆放在书架上,很少被翻阅。于是,父母就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并为此感到头疼。其实,光给孩子买书,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孩子阅读,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读图时代”,是伴随着各种电子产品长大的,网络更是占据了孩子课余的很多时间。如何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自觉阅读,这就需要家长细心地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兴趣所在,从而加以引导。
现实生活中,父母希望孩子读的书和孩子喜欢读的书之间,常常会存在出入,想读的书读不到,父母安排的书又读不下去,直接导致了孩子对阅读的抵触心理,产生厌学情绪。如何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是父母们需要花费心思琢磨的事。孩子的视角和父母不同,孩子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其鉴赏水平和欣赏水平与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好”字上。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图书才算是好书呢?父母往往习惯于将“有用的书”与“好书”直接挂钩,认为那些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枯燥工具书、教辅书等才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实则不然。找到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点,才是家长正确引导孩子阅读的方式。
那么什么书适合孩子课外阅读呢?
首先,孩子经过一天的课业学习之后,势必会对教辅特征明显的书籍感到厌倦,父母应该因势利导,选择那些相对轻松诙谐、好看耐读的书籍给孩子读。此类书籍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下接收知识,与此同时还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减轻学习压力。
其次,除了一些经典名著之外,儿童文学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向。一些父母觉得当代文学流于浅薄,可能会降低孩子的审美能力而世界名著则是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读物,所以他们只会买经典名著给自己的孩子读。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名著都是适合少年儿童来读的,有的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读不进去书,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买的那些无聊的故事书,自已都读不进去,何况是孩子呢。
对于尚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阅读名著当然有难度,光是语言方面他就有不少半懂不懂的地方,为了让孩子的阋读有始有终,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建议父母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阅读,对于孩子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语句,不要马上就给他解释,而是联系上下语境,引导他去推测、意会,井且在他弄明白的基础上,再适当地拓展延伸一下,目的是让他能触类旁通,不拘于一点。只要做到坚持,慢慢地,再厚的书籍也会被一页页地读完。
每读完一本书,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升、心灵的滋养,还培养了孩子的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做事潜心专注的素质,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四节:谈数学的学习。
数学是自然科学,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规律的基础,我们人类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研究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造福自然,越早掌握普遍的数学方法,孩子们就会越早找到与自然交流的语言。
【11.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
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
1、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在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父母就应该更贴近生活,循循善诱,让孩子从自己的身边体验着处处有数学,来感受其中的乐趣。不同阶段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比如,孩子认识了数字4以后,父母可以拿出一些实物,让孩子自己从中拿出4个,或者让孩子寻找家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汽车有4个轱辘,桌子有4个腿,门有4个角……孩子眼中4就变得有趣起来,虽然东西不一样,但孩子的视野却开阔了许多。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别的来表示,这使孩子进一步从具体的事物中掌握抽象的知识。
不仅可以逐步培养孩子动手学习的能力,巩固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以生活中的一般常识为始点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等孩子稍微长大一些,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一起购物,让孩子学着使用人民币来计算自己的钱,孩子会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并从实践中进一步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教会孩子理财的知识,从小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意识。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这会使孩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2.千万不要记忆公式
学数学是为了了解自然,探索规律。公式是前人探索自然的成果我们有何理由不享受那探索的过程,学习探索的方法呢?就像亲手操作了实验一样,理解了过程就更能独立地应用实验的方法和结论。
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在他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中提倡思考理解,反对死记硬背。他指出:“干什么事情都要得法,得了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学习上懂得了“勤奋’,做到了‘努力’,也还必须得法。这个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弄通’,要‘理解’,切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可能记得牢的。”我们一贯的学习方法都是套公式,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熟练的应用公式,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做考试数学题的机器。所以引导孩子活学数学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习惯。当然家庭教育不可能像在学校一样系统,聪明的父母可以把些好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有几个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转化猜想
对于一些几何图形的推导,父母可以让孩子玩七巧板这样的数学游戏。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拼个正方形,再拼个长方形,还可以做个梯形。“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这种猜想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不会给孩子增加无谓的负担。
第二个:操作验证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这里的做就是指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能够使理论得以验证。如果只是让孩子坐在那里凭空想象,思维将永远是凝固的、缺乏生气的,亲手实践、实验能够让孩子发现思维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完善自己,并为以后的思考提供一些借鉴。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手工课,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个目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有许多新鲜事物等待着他们来发掘,与其把我们的经验一板一眼地直接照搬给孩子,不如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实际经历过的东西总比听来的经验印象要深刻得多。操作验证是启发孩子发散思维,增强孩子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必备的方法,父母应该注意对孩子该方面的培养。
第三个:观察比较
教会孩子综合概括的能力,学着让孩子找出数字、图形之间的联系,还要充分给孩子“说”的机会,以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促进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即便孩子是在做游戏,也要尝试让孩子总结经验,发现其中的道理或奥秘。
3.错误都出在小地方
几十万根导线即使只有一根搭错了,火箭就上不了天。不拿着放大镜寻找蛛丝马迹,最高明的侦探也难破疑案。从小就告诉孩子,你面对的问题越大越难,你就越需要注意细节,以免功亏一箦。而是否注意细节,往往来源于习惯。
牛顿曾经说过:“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可是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粗心的习惯。孩子粗心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有遗传因素,有些孩子对感觉刺激的敏感性较差,而注意力又容易受干扰。也有知觉习惯的因素,对知觉对象的反映不完整、分辨不精细。还有兴趣的因素,对感兴趣的事情比较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马马虎虎等。
最令人伤脑筋的是粗心会变成一种行为方式,演变成凡事都冒冒失失、粗枝大叶,成为真正的“马大哈”。
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呢?
首先,细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心理素质,也是一种习惯,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它与人的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如果我们一遍一遍地说孩子粗心,其实是在强化孩子的粗心,孩子听得多了,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这样一来,孩子的粗心真的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反过来做,在孩子偶尔不粗心的时候马上表扬他,强化他的细心意识,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一段时间后,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很细心的。慢慢地细心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其次要养成“有序”和“有条理”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细心能力。考虑到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从思想上给孩子灌输大道理是不会听的,即便听了,也不会往心里去,我们要从孩子身边的小事来要求孩子。比如要求孩子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餐具,洗漱的物品做到物归原处。做家长的要不断地提醒、指导,并配以适时和恰当的鼓励。一个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多次重复,有时需要你反复与孩子一起做同一件事。
最后,排除干扰,是培养孩子细心不可少的因素。如果孩子在专心做题时受到过多的干扰,就会心绪烦乱,情绪不稳,极易涣散注意力,很难做到全神贯注。为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做题目,父母要绐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边写作业边玩耍,也要适当地向孩子传授一些记忆和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教会孩子懂得自我调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孩子一旦能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专注地做数学题目,那么粗心导致的错误概率一定会越来越少。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提出要求要坚持,不能一时松又一时紧。
第五节:谈英语的学习。
英语的学习一直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缺乏语言环境的先天劣势下,如何能学好英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从简单的故事开始,让孩子爱上英文阅读
外语学习最初对孩子的作用和目的,与其说是用于中外沟通和应用,不如说是为孩子打开一扇崭新的窗,透过它可以呼吸外面的异域空气,欣赏异域世界的风土人情。一个个异域原创的外语小故事,可以吸引众多孩子的目光,让孩子在阅读英语故事中学英语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读故事,学英语,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非常符合孩子,能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素材。孩子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完成了词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而阅读简单的中学英语也是家庭教育中最简单易行的。仅给孩子提供一定量合适的书籍是不够的,要适时地合理地引导孩子。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若能让儿童从小大量地听或读故事,对其理解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增进、学习动机的提升、想象力的养成,有深远的影响。
活泼好动、天真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孩子的兴趣却难以持久,即使再精彩的游戏和活动如果长时间不变的话,也会使孩子厌倦。可是阅读小故事却由于它有无穷无尽的素材、无拘无束的想象、淋漓尽致的发挥等特点,更能吸引孩子,使得孩子在查找故事素材、参与表演的同时也能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阅读小故事要从孩子们的好奇心、意愿、生活经验、自学能力以及他们平时的阅读习惯出发,使这种语言学习活动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样他们学到的就不再是零星散碎的词句,而是整个语篇的意义。这种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到“完整的语言。
阅读小故事能让孩子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己除了母语之外,也能学会、甚至学好别的语种,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过,在阅读英语小故事上,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让孩子自主选择爱读的故事
培养孩子爱上英语小故事,父母给孩子选择书籍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给孩子选书。最好让孩子自己选择。书本里的故事一定要有趣,孩子自己喜欢,才能吸引孩子。另外不要过多信赖书本给的参考阅读年龄,选择孩子可以看懂的,或者低于孩子阅读水平的,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成就感。最好选择那种有后续活动的图书,这样的故事不仅给孩子提供可操作的任务活动,而且会使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更大的提高,从而更吸引孩子们。
第二,我们还要鼓励孩子用英语讲故事给你听。
读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丰富词汇的储备量,但是只读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讲故事才能够让孩子将自己读来的故事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学声乐的孩子如果想唱好歌,就要开动嗓子,实打实地训练,如果只是听唱片、在心中默唱的话,永远都发现不了自己的嗓音和发声问题。学英语也是一样,英语是一个需要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学习的科目,其中“说”是极其重要的一项。
用英语讲故事好处良多,它能够锻炼孩子的发音能力,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孩子的言语逻辑能力,等于是一次温习。
在阅读小故事中,通过让孩子听故事、理解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讲述故事,培养了孩子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创编故事,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
通过表演故事,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2、说英语—关键在于第一次张口
张嘴说出来才能真正利用语言进行交流,这也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而孩子身边的环境却很难造就孩子们说英语的能力。我们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在家里多播放一些英语歌曲,和孩子一起看一些英语动画片。
首先,我们注意孩子的英语启蒙教育
语言学习有最佳年龄和临界年龄的说法。最佳年龄是指具有最高的语言敏感度的年龄,只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学好语言了;
临界年龄是指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很难学习新的语言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8岁以前,临界年龄是12~14岁。在合适的年龄内学习英语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学英语的时间不能太早,如果连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都没有,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导致幼儿语言认知体系的混乱,母语和外语是由不同的大脑部位来储存的。所以要等孩子具有一定的母语能力后才能开始学英语。
同时,学英语也不能太晚,一旦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将导致以后必须花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相同的技能,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很不利。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语言习惯,即便经过年纪的变化,也是很难剔除干净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练就了标准的腔调、纯正的发音,那对今后语言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抓住孩子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让孩子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孩子贏在起点上。
其次,尽可能给孩子营造英语会话环境
口语提高的关键在于练,天天练,时时用。多练才能熟练,熟练才能生巧。学英语就像游泳一样,孩子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孩浸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一样乐在其中。父母应该给孩子创设一种学“母语”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行非常必要的“情境教学”。
父母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孩子口语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孩子口语的训练决不能急功近利,而必须持之以恒。只要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一个让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相信孩子的英语口语水平会有一个提高的。
第六节:宝贵的“为什么”。
听说过爱因斯坦著名的“大圈小圈”理论吗?一个人的知识好比是广阔的天地里的一个圆圈所能包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圈,对于整个知识领城来说,都是很渺小的。知道得越多,圈子越大,与圈外未知世界的接触也越多,所以不知道的会更多。
当孩子缠住你问为什么时,说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圈”,并且在有意识地向外扩张他的圈子。他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知道的也越多了。孩子口中的“为什么”,是他发出的成长的冲锋号。
孩子从三四岁起,脑子里就开始充满了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太阳为什么从西边落下?” 孩子能够提出那么多问题,这说明他是处于思考中的,面对新事物、新问题,孩子没有照搬或者盲从其他人的意见,而是大胆地发挥了自己的怀疑精神,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假设和推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若能正确看待孩子的用意,恰到好处地给他们需要的解答,就会在精神上给孩子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进行下去的。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发问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就会令孩子的自尊心受挫,阻碍其思考的进一步进行。
孩子的提问是孩子怀疑精神的体现,是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发端,思考诞生了发问,发问会促进实践,实践又反过来证实思考,在这个“思考一发问一实践—再思考”的反复循环中,孩子的思维力、表达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相应地提升,对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对孩子的问题采取规避甚至嘲讽的态度,要学会珍惜孩子的“为什么”,鼓励孩子的“为什么”,让孩子通过对这些“为什么”的解答,完成他们的求知之旅,获得更多的知识。
“为什么”是主动的学习方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只是在学校中学习,在生活中也都在学习。学习的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无非看、听、记、思考,前几项很简单,独有思考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提纲挈领的文章,举一反三的题目,都是靠思考而来,才思、灵感都寄于思考之上。就像人类的其他能力一样,平时不努力,用时方恨少。思考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如果只在考试时被迫思考,可能大脑就会像生锈的机器。如果我们在平日遇事就爱思考,那我们对思考就轻车熟路了。
当然,对成人来说,认为生活中似乎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循规蹈矩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需要太多思索的,这也是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很多父母不耐烦的原因。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每一个“为什么”都成为一次完美的体验。从问“为什么”,到寻找答案,到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那是对学习多么好的诠释呀,有了这么好的体验,孩子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频繁使用这种自发的方法,其效率是那种强迫或填鸭的方法所远不能及的。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1、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保持问“为什么”的习惯
问“为什么”其实和学习一样,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能够帮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默默支持,让孩子一直充满兴趣和快乐。而过于殷切的参与和过程中的严密督查,同不予支持一样都会损害孩子的兴趣,从而让求知之心改道易辙。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当他决定一个人独立地做一件事情时,父母的关心应该不露声色,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支持,在孩子失败时不大惊小怪。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自由独立的,而又不是孤立无援的。这样,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孩子还会勇敢地提出来,去勇敢地寻找答案,勇气和兴趣始终陪伴着孩子的成长。
2、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善待孩子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他们会多视角,宽范围地提出问题,除了对于科学知识的问题,孩子还会对许多的身边事、社会现象成人行为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会认为某些现象难于向小孩子说清楚,于是就一句“小孩子别问那么多”给打发了。如果父母不让孩子问,那孩子的问题就消失了吗?不会的,孩子会去找别的机会弄清自己的问题,但那时父母就无从知道孩子得到了什么样的答案,因为你曾经拒绝与孩子探讨,孩子也不会将自己的答案与你分享。
然而,孩子往往问的有些问题虽然是父母难以解释的,但都是每个人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些重大问题,此时不解答,或许父母就失去了为他解答的机会,而孩子虽然最终在其他地方得到了答案,但是并不能分辨真假,可能就照单全收了。这样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人生观、世界观上的伤害而父母却仍浑然不知。
孩子询问的很多涉及心理成长的问题父母要在第一时间用最客观诚恳的语言给予解答。当孩子好奇地问妈妈小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懂得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美好,孩子期待一个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感觉的答案。尽量和缓地、委婉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相亲相爱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虽然孩子听了会感到有一点害羞,但是孩子肯定还怀有一丝喜悦,因为孩子证实了自己生命的可爱和可贵,从而会感到更加幸福,也在未来的人生中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喜欢走捷径,如果走得对,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妙法。孩子也一样,在他遇到问题时,首先想通过嘴巴问出直接的答案,就像见到了生字不去查字典而来问父母一样。孩子这样做,一个原因是想快速解决问题,另一个原因是他对父母很信赖。当父母回答孩子的问题时需要首先想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地、确切地知道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的答案是猜的,那就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可能还会给孩子埋下了一颗小地雷,不知哪天,不期而至的爆炸会摘得孩子一脸灰土。
当我们真的不懂时,不要因为面对孩子信赖的目光而羞于说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诚恳的坦白会让孩子感到你对他所提出问题的尊重和认真,不仅更大地激发了孩子找到答案的兴趣。
而且让孩子学到了实事求是的品格,这不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是可贵的精神。而父母不懂装懂,早晚是要被实践揭穿的,不仅丢了自己面子,也误了孩子的认知,甚至容易将孩子引入浮夸的歧途。每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眼中还是最全能的老师,父母的教导孩子一般记得很牢。如果教错了,孩子可能就一生将错就错了。
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您会怎么做呢?含糊支吾过去,装作没听见?还是随便给孩子一个答案敷衍了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能成为享受孩子发现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父母。
第七节:养成好习惯,学习变轻松。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进行得好,对孩子日后的教育是很有帮助的,相反,如果家庭教育进行得不好,就会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作为家庭成员,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一言行可能会为孩子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让自己规范言行,让自己良好的生活和处事态度为孩子树立一个典范,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各项好习惯,为将来打好基础。
那么家庭中教育中应该帮助孩子养成那些好习惯呢?
1、读书
好书是精神的食粮,读好书是与精神富有的人对话,从中可以体味你不曾达到过的山巅之景。家中多一些好书,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信手拈来,随时读上一段,随时感受知识的魅力,领悟生活的真谛。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 ,孩子会被父母好学的精神带动。
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说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还这么小,谈什么“修养身心”“陶冶性情”之类的话呢?这些可以留待以后更长的人生旅程里去解决。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就是因为孩子尚小,所以才要抓紧这个关键时期去加以“修养”和“陶冶”。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生的性情、修养之类的东西是从小时候起就形成雏形和规模的,日后的各种教育和机遇,只不过是为孩子添砖加瓦,修修补补罢了,如果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气质和修养,仅凭成年之后的矫正和改善,是很难能有好的结果的。
2、安静做事
能够在家庭中保持静默,各做各的事情,是告诉孩子大家都可以专心下来做事,有不被打扰的自由。能够静得下心来,才能够将心思专心用到一件事上,更适于学习这件宜于独立思考的脑力活动。孩子正是多动的年龄,活泼好动也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活泼好动,我们应该抱以支持的态度来支持孩子快乐交际,但是涉及做事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训练孩子安静做事的能力。
做事需要专注,需要专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将事情做好,安静也是一种力量,只有思虑单纯,擅于排除杂务困扰的人,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做事。很多成年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急于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各种杂念就会涌现到了眼前,让人心绪混乱,很难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顾念的事情太多,让原本无关的琐碎事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弄得本末倒置,很难专心于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与成人相比,孩子较少有牵绊,但是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强迫自己专心做事的话,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则难得多。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差,一旦被外界事物吸引了注意,就很难将心思再转移回书本上。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静心做事能力的培养。那些能够突破环境限制,安静学习的孩子总是能够取得比其他孩子更好的成绩。
安静是一种氛围,如果想要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就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当孩子做功课的时候,父母不要在一旁看电视或者聊天,这样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无法将心思全都放在书本上。如果父母能够像孩子一样捧着书籍报刊在一旁默读的话,孩子会不由自主地为这种气氛所感染,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率。
3、共同讨论
家庭中经常性的就某一话题进行聊天和讨论,可以让每个人畅所欲言。聊天和讨论是不动声色地让孩子学以致用。父母应该经常发动一些平和的、平等的聊天。对于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对于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梳理孩子的思维能力、观察孩子的成长,聊天和讨论都是最好的机家庭讨论能够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自己的意见也能够成为家庭观念的一部分,也能为家庭贡献分力量。
如果凡事都不让孩子参与意见,全凭父母拿主意的话,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变成一个缺乏主见、依附别人的人。将家庭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开个家庭讨论会,让孩子参与意见拿主意,让他们成熟、理智地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等于是为他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分担劳动
适当地劳动不会与学习发生冲突,劳动会因为学习而更有效率,劳动更是立竿见影的学习体验。劳动告诉孩子,学习在任何时候都用得到,哪怕是貌似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果不细心,不讲究逻辑,家务劳动也会事倍功半。
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往往会把孩子的饮食起居全部打点好,以便让孩子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其实,这是父母的一种误区。学习是孩子分内的事,劳动同样也是,而且更是孩子生存的必需。适当地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磨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在运动和流汗中懂得生活的不易,体会更真实的人生,让孩子了解学习的价值,人生的真义。
5、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
让孩子将他们所擅长的专长,升华为一种爱好,而不仅仅是为了考级,多一张多才多艺的招牌。综合知识的猎取,业余爱好的养成是我们热爱生活和科学的美妙伴奏曲。爱好会让人不由得全心投入,会让人去主动研究、探索它的奥秘,从中领略到独特的乐趣。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就是音乐的爱好者,在音乐中,他们能为自己的头脑补充丰富的营养,甚至能为自己的科研找到灵感,可能是互通的自然规律使然吧。音乐,绘画,古诗,实验,数独……让家庭中保持几种业余爱好,这样既能让
家庭成员之间多一条沟通纽带,又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多一种心灵的慰藉。
那么从现在起,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吧,你会发现,孩子的人生因为它们而变得绚丽多彩起来。
6、目标明确
每天的生活是忙碌的,孩子的学习任务也日趋沉重,早出晚归的匆匆忙忙,难免让人有时会有迷失的感觉。孩子在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需要在匆忙的生活中拥有一盏指路明灯。我们的生活也同样需要目标的引导。跟孩子一起制定远、中、近期的家庭和个人目标,让明确的方向每一天都有动力,不让日子过得有浑浑噩噩的感觉,那样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浪费。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为自己的孩子确定一个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经过孩子认可的。如果孩子的学习全部需要父母全权代办,那么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家长强加在孩身上的,只是父母自己的目标,不是孩子的。
帮助孩子制定目标一定要量力而行,在制定目标前,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客观分析和估量,如果孩子的现有实力可能拿到九十分,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制定一个九十分的目标,而如果孩子的现有实力只有六十分,父母却偏偏要孩子将目标制订在一百分的话,这对孩子来讲是不现实的,目标成了一个摆设,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拥有客观合理目标的孩子,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因为目标可见可感,所以他们愿意努力一试,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可喜的制定目标不宜一蹴而就,对于孩子来讲,压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力,如果弄得不好,可能还会产生反效果。父母在帮助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将比较高远的目标分批完成,第一阶段完成到什么程度、第二阶段又完成到什么程度,几个阶段依次下来,相信当初看似遥远的目标也便轻易完成了。
好,到这里,《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这本书就完结了,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爱上学习,让学习真正变得轻松,我相信,我们的身边一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奋发向上、成绩傲人的好孩子。
推荐阅读
- 急于表达——往往欲速则不达
- 2018-02-06第三天|2018-02-06第三天 不能再了,反思到位就差改变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一个人的碎碎念
- 遇到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孩子,怎么办┃山伯教育
- 赠己诗
- 这辈子我们都不要再联系了
- 死结。
- 我从来不做坏事
- 时间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