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研之(二四)语文是一幅画
——读董一菲《自由呼吸的课堂》有感
一菲老师的新作《自由呼吸的课堂》我已反复读过多次,每一次的阅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有一个词说的极好:艺海拾贝。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更应该是“书海拾贝”,对于这一本书来说,更应该是“文海拾贝”“字海拾贝”,那一篇篇文章,一行行字迹,犹如一串串熠熠生辉的珍珠,每一次路过,总会忍不住捡起一些,轻轻地置于心底深处。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并不知语文为何物,每节课但凭自己对它的理解去教,有时候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赞同,好的时候还会有一阵掌声,每每这个时候,内心总是有些窃喜的,自觉已经摸到了一点门道。多年之后回想,很多之前已经下了定论的事都被自己一一推翻,想起以前那懵懂无知的课堂,常常忍不住汗流浃背,诚惶诚恐,因为我深知,那样的课堂离真正的语文还差得很远。或许是那时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也或许是那时的年轻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他们很给我面子,没有让我有多么难堪。感谢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按理说,它理应有它的尊严和地位,可实际上,语文的地位实在有些不尴不尬。主要存在以下这样两种误解:一是无限地放大,片面的认为语文就应该无所不包,不但要有语言文字和文学,还要有历史政治和哲学,把语文的天地看成是无边无际没有界限的,爱屋及乌,认为语文老师也应该是全才,听说读写吹拉弹唱一样也不能落;二是无限地缩小,认为语文就是认认生字、读读句子,记几个作家作品就完事,语文老师就是拿着课本教学生读课文的。
语文真的是这样的吗?语文老师真的就一定是全才吗?当然,要是全才那肯定是最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做一个“专才”尚且要耗尽一个人的大半精力,何况是“全才”,既用了一个“才”字,顾名思义,当然是要业务精熟,若只有三板斧,怎敢妄称一个“才”字;好不容易把“全才”的外衣脱掉了,马上又被当成是“行走的字典”“孩子的玩伴”,没啥技术含量,甚至还有句话流传不衰:“只要是个人,就能教语文”。所以说,语文老师真心不好当,不但累,还难。
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越需要有人能够站起来正本溯源,越需要有人能够继续坚守,一菲老师无疑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说:诗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底色。重直觉,重体验,重感悟,使我们诗意地思维,诗意地栖息;她说:汉语,是诗意化的世界;她还说: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于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
真正的语文,应该是一幅画。这幅画的底色是我们口口相传的语言、是凝化为形的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假借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勾连的浑然天成不可分割。有了这样的底色,才有了更多的丰富的精彩,于是我们看到了古老的《诗经》里那苍苍蒹葭和茫茫白露,看到了那关汉卿笔下的感天动地的千古奇冤,看见了林冲在山神庙手刃仇敌的纷纷落雪,看见了奥斯维辛那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这一幅画时而似盘山古道,虽然千回百转,却定然是曲径通幽,引领你欣赏难以言说的妙处;时而又如长江大河波涛滚滚,不断地来又不断地去,留下千古风流却与后人评说。
真正的语文人,应该是一幅画。一菲老师说:“写文章是我们语文老师生命的另一种状态,我们应该感谢我们所学的专业,感恩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让我们离文字这么近,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变得丰富而细腻……语文课就是引领着学生们在语言的密林里出生入死。它有声音,有色彩,有表情,就怕我们不解风情……我们喜欢做中学语文教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永远16岁,在他们最青春的岁月,我们一起相伴读古老的经史子集。”是啊,我们的职业让我们离文字这么近,通过那一行行文字,我们可以触摸到隐藏在背后的不朽的灵魂,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不怕千山万水,就怕咫尺天涯,不怕你不懂我我不懂你,就怕彼此懂得却不相惜。通过文字,我们知道了一个个久远的故事,看见了一个个鲜活的人,懂得了自己,也懂得了他们,我们呼吸着语文的空气,自由地行走在辽阔的大地上,无惧风雨,无论时空。这样的人,从头到脚都散发着诗意的芳香,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语文人。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幅画。课堂是一张白纸,作画的人便是老师和学生,尤其是语文老师的课堂,更应该有画的神韵和意脉。知识选择的有效性、知识传递的有效性、知识内化的有效性,无一不考验着教师的匠心。如果说课堂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课堂实在是艺术中的艺术。创造、创新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少了创造和创新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枯燥而无趣的。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去教,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算是同样一个老师去教,也最好避免出现完全一样的面目。语文课堂就像是一首诗,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灵动自然,讲究直抵心灵,它是具有生命力的。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不但要善于同别人“同课异构”,更要善于与自己“同课异构”;一菲老师说过:备课与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构建而又解构的过程,是创造与摧毁的过程,是教师内成长的过程。只有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推翻——再创造的反复循环中,语文课堂才有可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在语文的天地里,每一次暗夜里的艰苦摸索,每一次兜兜转转终有所获的喜悦,都成了前进路上迷人的风景,如同一道道永不褪色的年轮,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身上,给奔流不息的年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这样的天地里,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去不停地、反复地从熟悉的地方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并将它传达给学生;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需要坚守,坚守语文的本真,坚守语文的底色,坚守语文的阵地和尊严,无论风从哪一个方向吹,我们都要不忘初心,并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的责任和担当。
我在清晨执笔,写下了一季冬天;我在午后凝望,看到了岁岁年年;我在夜里阅读,邂逅了天地人间。山河静好,岁月久长,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愿意和我的学生一同走进那美丽的语文,一同去描绘它的精彩,一起去寻找它的妙不可言!
附读书笔记:
诗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底色。重直觉,重体验,重感悟,使我们诗意地思维,诗意地栖息。
诗意情怀:诗意语文的初心;诗意课堂,诗意语文的生命场;诗意生活,诗意语文的终极追求。
汉语,诗意化的世界。
对诗意语文的描述:诗意地理解语文;不被束缚的课堂设计;课堂有哲思。
语文像一颗大树,一方面向天上伸展,另一方面也向地下延伸。
人生我们只能活一回,但我们可以跟随伟大的灵魂和勇敢的心,去一次次体验生命的意义。
我们出发的太久,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
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于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
教学是“取”的智慧,更是“舍”的智慧,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们摇曳在古诗里,我们游走在文字审美文化中,我们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尊严。
课堂语言的修炼需要有十年的阅读史、若干本心爱的读书笔记、大胆运用的勇气和智慧、经过一个“绚丽后素”的过程。
与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相遇,也许你会惊喜的发现,他们一直等在那里,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你心理掏出来的一样。那一刻,所有的语言、言语,不是由外而内的植入,而是由内而外的复活。
把专业成长当做信仰
不是所有的发声都是真正意义的对话,教出难度和高度不是故作高深的“演绎”。
【教而研之(二四)语文是一幅画】今天是我们未来岁月中最年轻的一天,今天是我们未来岁月中记忆力最好的一天。
写文章使我们语文老师生命的另一种状态,我们应该感谢我们所学的专业,感恩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让我们离文字这么近,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变得丰富而细腻。
语文课就是引领着学生们在语言的密林里出生入死。它有声音,有色彩,有表情,就怕我们不解风情。
我们喜欢做中学语文教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永远16岁,在他们最青春的岁月,我们一起相伴读古老的经史子集。
如果有鲜明的长处,往往也会有致命的短处。
人,最难的是超越自己。书,永远不会白读的。
课堂的教学设计宜简、宜轻、宜曲、宜小
语文教师的语文课一定有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
备课与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构建而又解构的过程,是创造与摧毁的过程,是教师内成长的过程。
一节真正的好课不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留有余地保有空白,把学生的目光、心灵、思维引向更大的境界,更远的远方。
这个世界不仅要有经典,还要有创新。
有时语文课堂要规避师生之间的低层次对话,教师要勇于通过“讲”将话题升华深化,使课堂既有思想的深度,更富有一种深情。
课堂第一个问题宜平、简、细、小、快;第二个问题应是宏观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应向课堂深处沉潜,向语言的深层次叩问;第四个问题要新、奇、巧
教育就是一场坚守,坚守本身就充满诗意
文章图片
张远超写于2019年12月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遇到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孩子,怎么办┃山伯教育
- 2.6|2.6 Photoshop操作步骤的撤消和重做 [Ps教程]
- “成长”读书社群招募
- 石头巷;名垂青史的廉政教材
- 吃了早餐,反而容易饿(为什么?)
- 每日一话(49)——一位清华教授在朋友圈给大学生的9条建议
- NO.38|NO.38 我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想嫁
- 流转
- 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说的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