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是血液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第十六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于9月24-26日,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召开 。本次血液分会主要由四大板块组成:继续教育、大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和专家发言 。25日的继续教育专场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就“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一题进行了报告,小编特将该报告的精华进行整理,供广大医生参考学习!
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文章图片


其中携带DUX4-IGH融合基因的患者预后较好,ZMF384融合居中,MEF2D融合预后最差,携带MEF2D融合基因的儿童患者5年生存仅40%左右,成人低于20%,该类白血病的预后亟待改善 。
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文章图片


国际研究组B-ALL转录组数据整合分析中,根据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分成14个亚组,除了上述8个亚组,另外增加了6个亚组,更进一步完善了B-ALL的遗传学分类 。对380例B-ALL的生存预后数据分析显示,在儿童患者中,TCF3-PBX1、ETV6-RUNX1、DUX4-IGH、ZNF384融合患者预后较好,PAX5和CRLF2融合患者预后居中,MEF2D、BCR-ABL和KMT2A融合预后较差 。在成人患者中,MEF2D、TCF3-PBX1、BCR-ABL和KMT2A预后较差 。因此,对B-ALL患者应用RNA-Seq聚类分析,可以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后分层,为临床提供了快速、敏感、全面的方法 。
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文章图片


MEF2D融合基因致病机制研究
携带MEF2D融合基因的患者预后最差,目前发现MEF2D融合基因有9个伙伴基因,N端都保留了与DNA接合形成二聚体的功能区 。MEF2D是ME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神经、肌肉和骨骼等组织发育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在白血病领域中,MEF2D融合基因可以在细胞水平阻滞B细胞分化,MEF2D异常转录因子会激活HDAC基因,进而抑制RAG-1基因表达 。
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文章图片


为了更好地研究MEF2D融合基因在体内对造血发育和白血病发生的作用,应用条件性基因敲入小鼠模型探究MEF2D-HNRNPUL1(MH)融合基因的致病作用 。观察小鼠6月龄时,MEF2D-HNRNPUL1融合会阻滞小鼠B细胞分化,随着B细胞分化阶段的成熟,发生调变的基因逐渐增多,在单个基因的水平上,B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下调,HDAC基因表达上调 。12月龄时,MEF2D-HNRNPUL1融合基因的小鼠呈贫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和骨髓造血祖细胞增多等前白血病状态,B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进一步下调,HDAC基因表达上调,BCL12上调 。RNA-Seq分析显示,MH发病小鼠细胞免疫球蛋白基因呈现寡克隆重排 。破坏MH与DNA结合可以抑制MH异常转录激活作用,消除MH对B细胞分化阻滞作用,抑制MH对下游靶基因的异常调控 。
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文章图片


总结
最后,陈院士进行了总结,对B-ALL患者应用RNA-Seq聚类分析,可以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后分层,为临床提供了快速、敏感、全面的方法 。其中,携带MEF2D融合基因的患者预后最差,临床前研究显示,破坏MH与DNA结合可以抑制MH异常转录激活作用,消除MH对B细胞分化阻滞作用,抑制MH对下游靶基因的异常调控 。
【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b淋巴细胞|陈赛娟院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