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小行星频繁“光顾”地球,地球人要担心吗?
较真要点:
近地天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是地球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发现了一个近地天体之后,天文学家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观测,获得高精度的轨道数据,从而评估是否能撞击地球、或者在多近的距离上飞掠地球 。
查证者:赵海斌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文章图片
最近,小行星近距离飞掠地球的新闻频出,比如,美国宇航局NASA也观测到一颗小行星将于11月“光顾”地球 。这是正常现象吗?我们需要担心吗?地球会不会迎来一个大“轰击”期?较真邀请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研究员向大家科普近地天体相关知识 。
一、什么是近地小天体?
太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它们的卫星、五颗(可能更多)矮行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以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我们把环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小天体在太阳系里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中间的小行星主带,另一个是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柯伊伯带 。但是,就有一些小天体喜欢不守规矩而离开自己的固有岗位在太阳系的行星系统中穿行,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近地天体(Near Earth Object,NEO) 。
天文学上近地天体的定义是:与太阳的最近距离能小于1.3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为149597870.7千米)的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 。后来发现满足这个条件的小天体并不都会接近地球,于是一个以地球轨道为基准的科学定义出现了,与此同时,一类对地球构成现实威胁的小天体被单列出来,这就是“潜在威胁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直径大于等于140米,且与地球轨道交会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千米)的近地小天体 。PHO是地球人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大量未知的PHO随时可能出现在地球周围,甚至会撞击地球 。
二、近地天体是如何观测和编号的?
为了了解和防范来自近地天体的撞击威胁,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望远镜进行巡天观测对近地天体进行“人口”普查,再通过监测它们的轨道对它们登记造册,持续监测其可能会发生变化的轨道,对可能发生的近地天体撞击地球做出预警,最后才有可能想办法规避撞击事件 。近地天体普查的能力极度依赖于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而近年来望远镜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升,所以越来越多的近地天体被寻找出来了,因此越来越多的近地小行星飞掠地球事件也被预报出来了 。
那么天文学家是如何来发现近地天体的呢?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可以从“静止”的恒星背景中识别出“移动”的小行星 。当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小行星并且获取了至少两个晚上的观测数据后,就会给予一个用发现时间来标记的临时编号,如2018 VP1 。临时编号中包括发现年份、月份(以半月为单位)、以及在该半月中小行星发现的序号 。年份后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发现的半月序号,分别用24个大写英文字母(除去I和Z)来表示,这里的“V”表示11月的上半月 。年份后的第二个字母表示该半月中小行星发现的序号,分别用25个大写英文字母(除去I)来表示,如果该半月中超过25个小行星,则用尾数来表示进位次数,因此这里的“P1”表示15+25*1=40 。对于小行星2018 VP1而言,一个完整的翻译就是2018年11月上半月发现的第40个新小行星 。获得临时编号的小行星经过四次以上“回归”观测后并精确地确定运行轨道后,才可以获得永久编号 。这个永久编号就简单多了,直接用这颗小行星轨道确定时的自然数序号来表示 。
推荐阅读
- 蟑螂|一对情侣随身带蟑螂,跨省吃了9顿“霸王餐”…
- 宝宝|七岁“女孩”原是男儿身!人生错位七年,源于父亲这个决定…
- 牙齿|35万!男子一辆轿车“镶进”嘴巴,看完赶紧好好刷牙
- 医生|医生不知“克感敏”,被患者质疑素养不行……这次我站患者!
- 槟榔|“今天嚼的槟榔,明天吐的是血“,小伙嗜嚼槟榔被切半条舌头
- 卵巢囊肿|很多器官会长囊肿,囊肿会恶变吗?盘点体内常见部位的囊肿
- 姑娘|16岁姑娘长出一圈“小胡子”,问题竟出在她的“脑子”……
- 关节液|掰手指为啥会“咔咔”响?因为关节液里的它在“爆炸”
- 睡眠|睡前玩手机停不下来?过不了多久,你可能要面临三种“难堪”
- 孩子|4岁男孩在幼儿园被噎身亡!“黄金5分钟”的急救方法,再忙也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