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大咖齐聚 共议慢阻肺临床特征的最新进展

慢性阻塞性疾病是全球第三大死因,2017年慢阻肺疾病已导致320万人死亡,预计2040年将达到440万人/年,因慢阻肺导致的死亡率在2007-2017年增加了13.2%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慢阻肺临床特征的最新进展”一文报道了慢阻肺诊断、治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1] 。为更好地了解慢阻肺治疗新动态新进展,近日召开了“瀚畅 E 堂,润物有声——慢阻肺云解读”讨论会 。会议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文富强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剑青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徐治波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壮教授、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杨再兴教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何丽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王盛兰教授分别就该综述进行解读 。
大会主持
文富强教授
慢阻肺|大咖齐聚 共议慢阻肺临床特征的最新进展
文章图片


罗壮教授
副主任医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云南省医学后备人才
昆明医科大学“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呼吸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呼吸病学介入危重症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呼吸分会委员
西南肺介入联盟理事长
云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秘书
【慢阻肺|大咖齐聚 共议慢阻肺临床特征的最新进展】近十年来,随着对COPD认识的不断提高、各种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气道介入技术治疗慢阻肺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肺功能测定FEV1:FVC<0.7时气道已出现明显狭窄,而慢阻肺早期的肺功能快速下降,通过Lightab光学相干成像(OCT)技术可更早识别气道腔狭窄和气道壁增厚,因此OCT对于慢阻肺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目前国外可进行1到5级气道直径测量,国内部分医院是5到9级气道直径测量 。此外,肺气肿患者可使用肺减容弹簧圈(LVRC)、经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BTVA)等治疗,针对慢阻肺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进行去神经支配试验,即通过特殊设计的热消融装置对主支气管周围的去交感神经进行消融,阻断其支配作用,从而达到永久性的抗胆碱能作用,降低气道平滑肌张力,使黏液分泌减少,从而改善慢阻肺的临床症状 。总体来看,气管介入技术在慢阻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杨再兴教授
慢阻肺|大咖齐聚 共议慢阻肺临床特征的最新进展
文章图片


杨再兴 教授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中国志愿医师、全军第十届呼吸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西南呼吸介入联盟青年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感染专委会委员
在基层医院,慢阻肺是主要病种之一 。而基层医院就诊的慢阻肺患者存在治疗不规律及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等情况,因此不能单纯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来进行药物选择 。若患者进行单支扩治疗效果不好,推荐双支扩等升阶梯治疗,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可从三联药物中获益,如部分患者进行三联药物治疗的疗效仍不理想 。因此个体化治疗在慢阻肺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 。虽然目前LABA/LAMA(杰润)双支扩剂在临床中使用时间还不长,但能看到多数患者可获益,症状明显改善,肺炎发生率降低 。
何丽教授
慢阻肺|大咖齐聚 共议慢阻肺临床特征的最新进展
文章图片


何丽 教授
副主任医师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