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亮亮|第医线|寒潮前直击深夜120:他为什么不去医院?他为什么要“再等等”?( 二 )


走吧,怕病人出事;不走,又劝不下来 。而急救属于公共资源,又不可能无限制等下去,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急救人员一般会遵从病人和家属的意愿 。在强烈建议和再三劝说都行不通时,只有先行撤离 。”签字离开时,张星反复叮嘱,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如果不好的话,马上再打120 。
一车人有些无奈,但也习惯了 。“这种情况也不少,有些是家属不理解,认为我们要赚钱;有些是病人不配合,就是抗拒去医院 。”谈亮亮说,实际上,对于急救班组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的,不分地点,不分对象,使命只有一个,把人安全送到医院的医生手中 。
“再等等”,是他们的“共识”,也是给予病人和家属最温暖的约定 。谈亮亮还记得上一次,他们接到任务去抢救一位患者 。然而,30分钟后,病人的心跳依然是一条直线 。“再等等 。”他们没有停止救治,却已汗流浃背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放弃 。”
谈亮亮|第医线|寒潮前直击深夜120:他为什么不去医院?他为什么要“再等等”?
文章图片


图说:夜色中的120
累与怕
救护车行驶在宽阔的广中西路上,他们又接到了一单任务,目的地是共康新村 。抬头看天,夜色很美,有星星闪现 。尽管曾跟车数次,但零点后还坐在120救护车上,对采访人员来说也是新鲜的体验 。
上海的昼与夜,对救护车通行展露了不同面目 。夜晚路况好,车速也可以更快 。但张星却说,路况好的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 。救人重要,而一车人的安全也在自己手中,一定要平安驾驶 。
做夜班累吗?几个人异口同声,“说不累是假的 。”首先要经历的,是和自己的生物钟“打架”,然后就是和体力“对抗” 。谈亮亮这个班头,从晚上8时开始,一直到次日8时 。一般来说,总要出车10来趟的 。“凌晨3、4点钟最难熬 。不过,当急救医生,起码还有点本事与死神谈谈条件 。虽然很累很苦,把人救回来很有成就感的 。”
近日,某高层住宅楼突发火灾,起火的位置在十几楼,所幸及时扑灭,但21楼一位老人因吸入烟而呼吸困难 。民警拨打120后,班组3人提着设备一口气奔上21楼 。给老人吸了氧,情况无大碍 。事后,谈亮亮发了一个“裂开”的微信表情,“我倒是快不行了!”
然而,也总有无力回天之时 。尽管与时间赛跑,也难免碰到遭受飞来横祸的路人不幸离世、家庭顶梁柱突然倒下撒手人寰……谈亮亮回忆起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有一位30多岁的男子,在上海火车站坐火车回外地,已经检票了,他突然“软了下来” 。同行的人打了120,称他“喘得很厉害,人很难受的样子” 。
救护车很快赶到 。由于无法驶入大厅,三个人扛着几十斤的急救箱和设备一路狂奔,等到了病人面前时,看到已经有人在对他做心肺复苏 。这名病人是典型的濒死样呼吸,并非“喘得厉害”,心电图显示几乎是一条直线 。
马上送医院!谈亮亮说,病人有哮喘史,身边却没有药 。他们给病人做了气管插管、电击除颤,途中持续心肺复苏,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最近的医院,依然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倒在了进站口,救护车无法抵达,客观上耽误了时间,很可惜的 。”
张星说,做他们这行的,不怕吃苦,也不怕委屈,最怕的就是不能及时赶到病人身边 。“怕路堵车,怕小区通道狭窄车辆乱停……”
谈亮亮|第医线|寒潮前直击深夜120:他为什么不去医院?他为什么要“再等等”?
文章图片


图说:每个夜班总要出个十来次车,已满负荷运行
好在,“上海速度”正在不断提升 。目前,上海已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全市共有急救分站总数达187个,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救护车辆数量达到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