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致GP:家族办公室不等于LP,更不是“傻钱”( 二 )


然而,无论IR接触的是家办的CIO,还是分析师,都要搞清楚人家在家办中的影响能力如何,汇报对象是谁 。如果GP想找家办募资,主管合伙人不出现,却只有IR出现,那么它的募资大概率是无法成功的 。
因为在我们看来,投资和募资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GP想找家办募资,一定要找投资团队和IR一起来沟通 。头部GP的合伙人或投资团队更懂家办的心理,与家办沟通得也更频繁;不过,有些头部GP却非常傲娇,觉得自己不缺钱,懒得和“非头部”家办交流;而大部分腰部GP却不懂家办的心理 。
02、家办为什么投GP?在布局股权投资时,家办通常会选择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作为LP投GP 。
GP需要搞清楚,家办与其它LP的区别 。
LP分为几类:一类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型LP,一类是家办等私人型LP,一类是FOF 。
机构型LP追求稳健,多会进行全资产、全区域布局,不太关注资产到底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稳健和安全,因此更愿意配置大型PE、并购基金;
FOF的任务与职责是投GP,为了提升自身业绩,会做更多合投和S基金;
而家办的股权投资比较灵活,因为家办没有投资任务,不一定要追逐风口,从而获得更高的财务回报,而是更多希望了解整个市场在发生什么 。
GP需要搞清楚,作为LP,家办投资GP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是财务回报?还是合投机会?亦或是与其它LP更熟络?
我们家办投GP和直投的比例约为2:8 。20年前,我们开始投资一批欧美大型PE和并购基金,发现只能得到财务回报 。后来,我们进行了复盘和反思,发现盲目追求big name并不能带来实质的效果,双方更像是一种互不打扰的状态 。当时,为了更多参与项目,我们选择了硅谷的early stage VC 。我们告诉他们优秀项目的后续轮次我们可以参与,与他们一起耐心陪伴企业成长 。这种参与感不仅是与GP绑定,更是让他们看到在同一个项目里,我们能发挥和他们不同的价值 。
在选择GP时,我们的家办通常会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并不在意一家GP的回报是25%还是20%,因为财务回报只是一个基础而已,我们更在意的是GP的独特定位是什么?
与头部GP相比的优势是什么?专业能力如何?对细分行业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市场定价、估值等有何见解?
【投资|致GP:家族办公室不等于LP,更不是“傻钱”】第二,我们会关注GP的组织架构 。
比如,GP的投委会由谁组成,投委会成员是否常去一线调研;再比如,GP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投前、投后的人数规模如何,能给被投企业提供怎样的赋能与帮助 。大部分家办并不在乎GP说了多少漂亮话,更在乎GP能为被投企业带来什么帮助,GP对被投企业负责,就是对LP最大的负责 。
第三,我们会关注GP的组织管理能力 。
比如,GP是否给年轻人足够的晋升空间,是否有分享精神,是否能兑现承诺 。
第四,我们会关注GP创始人的参与度、快速学习与更新迭代的能力 。
不在一线的创始人,是否愿意交权,是否愿意培养接班人 。
然而,当下有些GP自命不凡,非常玻璃心,接受不了批评和意见,结果失去了自我反思和迭代的能力 。
时代在变,每一代人能抓住的机遇都不同,平等交流更能体现包容和进步 。
第五,GP在项目中有多大的话语权 。
股权比例能看出一部分,但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一样,通常他们会记住有重大贡献或影响的投资人,我们更欣赏能被项目创始人认可并反哺的GP 。 
第六,GP是否坦诚,能够反思和总结 。
许多GP非常敏感,拒绝讲自己失败的项目,只讲投成功了哪些项目 。我们当然希望项目都能有百倍成长,但事实上这样的项目凤毛麟角 。如果不是天使投资,家办很难用一个百倍项目去掩盖9个失败的项目 。毕竟投错或错过很正常,家办对是GP有一定的容错率的,所以希望GP能放下思想的包袱,鼓足勇气,和家办一起反思投资失败或错过的得与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