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教育大分流: 毕业进大厂,不如进工厂?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五环外OUTSIDE,作者 | 张真真,编辑 | 车卯卯中产阶级的下跌危机?
来自上海的李燃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去年没上车 。
去年8月,李燃瞄准了上海金桥板块的一套80平米的学区房总价550万 。她左顾右盼迟迟下不了决心,结果不到半年涨了100万。今年4月,眼看再涨下去这辈子都买不起,李燃只能火急火燎以658万的价格把那套房子买了下来 。虽然娃都还没出生, 不过看着隔壁的静安板块半年能涨三四百万,她确实等不下去了 。
作为一名从小镇走出来的上海新中产,李燃抢房子是源自于通过教育传承阶层的焦虑 。为了将财富和社会阶层传承给下一代, 最的有效途径就是: 给他更好的装备(学区房), 和更好的弹药(补习) 。很长一段时间,这套规则都行之有效地运行着 。
然而2021年一切全变了 。
今年4月, 政府发动第一波攻势, 学区新政横空出世——买了学区房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入学 。3个月后, 第二波攻势强势来袭, 双减政策下发,校外补习被团灭,中考改革普职率将达到50% 。
装备没了,弹药也不准上了 。北京妈妈瑟瑟发抖,上海妈妈人人自危 。
两拨强攻之下, 这场恐怖的教育军备竞赛看似被强行终止,实际上中产更焦虑了——万一孩子考不上大学,那不岂不是要去搬砖?
20年前的一场教育大分流, 让许多像李燃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改变命运,实现阶层逆袭,成为一线城市中产 。 这场分流的巨大影响力让所有家长因教育而焦虑,关切教育政策的每次变动 。
但是,中国教育背后的指挥棒,从来不是教育部和高校,而是身居庙堂的产业政策,是产业机遇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
20年后的今天,轰轰烈烈的第二次教育大分流伴随着新的产业机遇,已呼啸而至 。
01 第一次教育大分流:从工人到打工人今年年初,一则腾讯35岁员工准备退休的帖子刷了屏 。35岁就退休是因为他有三张底牌,1000万的股票+1000万的房产+300万的现金,相对于大部分打工人月薪不足6000的现状,这位仁兄已经秒杀了99%的同龄人,成功实现逆袭 。
文章图片
过去20年最强打工人:腾讯工程师
这不是个例,2020年,腾讯人均年薪达到81万元,十年的程序员,绝对能取得比平均80万高的年薪 。此外深圳房价过去20年涨幅20倍,腾讯股价也在过去16年涨了700多倍 。
因此,过去20年早早加入腾讯的打工人,事实上享受了三重杠杆:工资增值杠杆+股票增值杠杆+房地产增值杠杆 。堪称宇宙最强打工人 。
文章图片
深圳的房价起到了财富放大器的作用
所以,才有了腾讯员工打拼10年就相当于别人打拼30年,甚至一辈子 。但这种逆袭样本实际上已越来越难,甚至趋于消失 。
这背后有一条逐年水涨船高的隐形门槛,就是高考筛选:过去20年,越来越多的人能上大学,但考上名校的比例却越来越低 。
为了普及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扩招持续了20年,录取率到了2018年的81.13%,整整翻了2.4倍,但是代表名校标准的985院校,常年录取率却不到5% 。
推荐阅读
- 瑞声科技|红米K50电竞版最大看点?实测揭秘「安卓第一4D振感」,摸完馋哭了
- 海外市场|凭借近2亿的年销量,小米三年超越苹果的可能性有多大?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