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雷军被训一小时背后,是手机行业与投资人“相爱相杀”的编年史( 二 )


然而,让小米没有料到的是,小米在手机市场并没有什么“可预见的胜利果实”。随着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异军突起,以及OPPO、vivo在线下渠道的深耕,加上华为分出线上品牌荣耀以牵制小米,小米在线上市场的优势顿时相形见绌,不仅市场份额节节下降,连出货量也陷入低迷,高端市场更是吃力,给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巨大阴影。
《一往无前》中指出,雷军事后复盘,如果当时小米接受来自软银和其他投资者的共计70亿美元的注资,它将有机会通过“不讲理”的战略亏损,招募到更多顶尖行业人才,在几年之内结束激烈的行业竞争。
但是这一战略决策的失误,让小米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最终,在2018年,小米带着遗憾,走上了二级市场。
如果说小米错失软银只是让公司失去了在手机市场大获全胜的机会的话,那么接受阿里的投资,则是让魅族自乱阵脚、快速坠落的关键因素。
在诞生初期,魅族手机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小而美”的代表。彼时,市场集中度不高,“山寨”手机丛生,魅族手机凭借其技术积淀和用户体验,很快脱颖而出。先后推出的M8、M9、MX、MX2、MX3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分析普遍认为,魅族脚步的失控,开始于2015年初阿里巴巴注入的5.9亿美元投资。钱包鼓起来的魅族开始急速扩张,频频发布新品、营销造势。2016年,魅族的“机海战术”达到了夸张的程度:一年开12场发布会,发布14款产品,还邀请了十几位歌手前来助阵。但高端产品的乏力、中低端产品线的混乱,让2016年的销量增长只有200万台。
2018年7月,魅族创始人黄章曾在魅族论坛中表示:“有了资本后的经营团队也比较膨胀,我很难插手。做得好也可以,做不好就只能我来了。”然而,黄章请来的高级经理人,也并没有如愿让魅族在高端机型上有任何突破。大势已去的魅族,市场占有率早就跌入1%以下,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上市远非与投资人关系的终点,手机业务的低利润长期困扰小米
2018年7月9日上午,港交所内小米高管一字排开,中间是一面比人还高的铜锣——这是为了迎接港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小米集团而特制的。容光焕发的雷军拿起裹着红绸的木槌,鸣响了小米上市的大锣。不过,上市之后许久,小米的股价没能如雷军所言“让投资者赚一倍”,而是持续下跌。到2019年9月份,甚至一度低至8.28港元/股,相比于17港元的发行价,跌幅过半。
股价的下跌,在此次雷军的演讲中提及,那位投资人把雷军当小学生一样训了一个多小时,雷军当时衬衫都湿了。其实,随着上市的脚步越发临近,彼时各方透露的小米估值就开始滑落:从风传的2000亿美元,到投行预测的1000亿美元,再到承销商给出的750亿-850亿美元,直到最终上市时锁定为539亿美元,不仅低于此前550亿美元的估值底线,距离其接受融资时的450亿美元也没有高出太多。
2018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年景。国内热钱退却,中美贸易争端开启,但是小米还是闷头在香港上了市。同期上市的,还有美团等多家新经济企业。选择在市场低点上市,除了在“资本寒冬”融得宝贵资金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也在于,此前多轮融资中的投资者,早已在焦急地等待退出。
对于不少早期投资者而言,即便是股价腰斩,也依然有的赚。只是苦了那些参与“打新”的投资者,望着腰斩的股价,迟迟等不来解套。小米作为国产手机主要厂商中唯一一家上市企业,相比于华为、OPPO、vivo等友商,更多了投资者压力这一重考验。
上市并非与投资者关系的终点。长期低迷的股价,让雷军“特别不愿意见投资者”。小米最核心的手机业务,长期以来既没有华为的高端优势,也没有vivo、OPPO的渠道优势,线上市场的红海,让小米手机业务的利润十分有限。不过,小米的股价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部分国产手机厂商共同的问题:出货量大,但利润微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