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 二 )


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
文章图片

作为一种全新的零售方式,“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的优势显露无疑 。它的出现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想要购买少量商品和即刻购物的需求,成为时代“宠儿” 。
在20世纪60年代,便利店在全美迅速发展 。总部主导型的加盟体系,也成了便利店发展的原动力 。1957年,全美只有500家便利店,而到了1990年,美国已拥有84500多家,网点密度为2940人/店,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 。因此,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
20世纪80年代,美国迎来了现代消费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但南大陆公司多次战略失误、错失良机,大量7-Eleven便利店在该阶段倒闭,最终在1990年申请破产 。
在7-Eleven便利店大厦倾覆之间,1974年,在美国出差的伊藤洋华堂员工铃木敏文将其引入大洋彼岸的日本,获得了“7-Eleven便利店”的日本经营权,并最终改变了整个“7-Eleven便利店”历史 。
“大混战”中获锤炼196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开始复兴,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中心开始从生产方转向消费方,这也导致了生产观念上的转变,即产品的必需性向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转变 。与此同时,工作时间、双职工家庭的增加,消费模式开始转向少量化、零碎化及随机性和便利性 。
再加上,日本零售业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一方面,大型综合超市的不断扩展,严重挤压了周边的小零售店,日本出台相关法规,对大型综合超市的开店率、面积、营业时间等进行了诸多限制 。
另一方面,中小型零售商的规模、资金等都较弱,为应对现代化进程发展,开始“抱团取暖” 。
此外,随着以综合超市为首的大型零售商在销售上的强化,处在制造业端的制造商定价能力不断减弱,后者希望通过稳定的销售网络,来维护自己的定价权及拓展本土品牌 。
【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凡此种种均为便利店的诞生提供了优渥土壤 。自1966年便利店引入日本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7-Eleven便利店、罗森、全家这三家此后发展为日本便利店产业的“三巨头”也在此背景下成立 。
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便利店产业持续推进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便利店经营类型:一种是日本的地区特许代理权连锁系统便利店,另一种则是独自积累便利店技术的企业 。
前者得到了当时已发展成熟的美国便利店产业的支持与帮助,如便利店“三巨头”等 。这种特许经营的便利店,能够适应新消费市场并做出调整,非常适合当时日本社会状况;后者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便利店企业中,大多成了竞争的牺牲品 。
从1980年开始,随着大型便利店公司经营管理日趋成熟化,逐渐确立起切实可靠的经营模式 。两者间差距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大型连锁企业朝日本全国扩张中,弱小的便利店公司几乎“不堪一击” 。
比如,仙台本地的便利店基本片甲不留,宫城MyShop(总部设置在仙台市)倒闭;福冈地区,“Yours”、“ohlu”倒闭;关东地区的B商店被迫转让等 。
经历了行业洗牌,日本的便利店行业进入了寡头竞争时代,形成了7-Eleven便利店、罗森、全家三家大型企业逐步垄断市场的局面 。到了1990年2月,仅东京都内,7-Eleven便利店的店铺已达670家,全家达到650家,罗森607家,较量难分胜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