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 三 )


苦战下,各家便利店公司为提高竞争力开始注重时间的便利性、食品的新鲜度、商品的时尚性、即时性等,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逐渐建构起规模庞大且技术先进的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 。这也被应用于仓库管理与商品生产,通过精确的订货方式来追求经营效率,从而形成了“日本式的便利店系统” 。
比如,快餐、杂志、照相、取款机等服务被引入了便利店,打造出了24小时全天全年无休营业概念、开发了原创特色产品“新罗森牛奶”、“三明治饭团”等 。
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
文章图片

经过一系列调整,便利店从最初想要建构一个让顾客在必要时马上能够买到必要之物这一商业系统,逐渐发展为集各种零售、饮食及公共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设施 。
便利店在日本也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店,而是日常生活的特殊据点,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部联系在一起 。
结果就是,日本便利店发展为可与百货商店、超市相抗衡的业态 。到2009年,日本便利店行业营业额超过百货商店,达到7兆3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5亿),5年后达到了10兆日元(约合人民币500亿) 。
随着日本少子化、老龄化、知识信息化,奔跑了60年的便利店终究达到饱和转态,陷入“低成长时代” 。2017年6月,日本便利店数量已超过5.5万家,每一家店铺为该商圈内的3000人提供相应服务 。到了2020年底,门店数据为55924家,每家店铺只服务2211人 。
在此背景下,日本便利店巨头开始主动寻找增量市场,纷纷涌向下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中国 。
商业的躯壳与灵魂相比美、日等国,中国便利店起步较晚 。台湾则是便利店走进中国的第一站 。
1949年,中国台湾引入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 。在当时,便利店还属高档场所,商品价格相对较高 。早期的便利店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为“求生”还卖过扫把、水桶 。
到1979年,统一企业集资1.9亿新台币,创立了“统一超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但单独运营便利店的模式也没能激活市场 。
1987年,便利店开始大规模拓展,经营者们逐渐把即食、即吃食品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商品组织从家庭化转向个人化,最终大获成功 。随后7-Eleven便利店、全家、莱尔富、ok便利超商等连锁便利店逐渐占据中国台湾的街头巷尾,在阿里山山顶上都开有一家7-Eleven便利店 。
2014年,当地媒体做过一项统计,每2500个台湾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个台湾人,就有一个人每天到便利店 。
内地便利店起步晚,但竞争远超想象 。
1992年10月,深圳开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掀开便利店在内地发展的序幕 。一年后,港资“百式便利店”在上海偏僻的长阳路住宅区开门迎客,自此打响中国便利店之战 。
便利店|便利店大变局之(三):看尽“前世”,谁能收获“今生”?
文章图片

随后,黄浦区粮食局在汉口路等处率先试点开设了四家连锁便利店 。为增加网点、形成规模效应,区粮食局、大丰土特产总公司、冠生园总公司和王宝和总公司又相继对粮店、油酱店、食杂烟纸店等22家小型商业网点进行改造 。
1995年,全国粮食系统掀起一场将粮店改造成便民店的浪潮,各种形态的传统小店纷纷改名为便民店、方便店、便利店 。两年间,投入资金约20亿元,粮食系统大约改造了两万多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