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得过癌症的年轻人,也想有一份工作

确诊癌症后,余康不敢设想丢掉工作会是什么样子 。
那是 2018 年 11 月, 25 岁的他陪妻子做产检时,被怀疑可能患有慢性淋巴瘤 。1993 年出生的他是「农村娃娃」,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打拼,是家里的顶梁柱 。
来不及感慨命运的捉弄,他就要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怎么治病?怎么保住工作?怎么应对别人异样的目光?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数据显示, 2020 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约 457 万人,癌症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余康这样,在罹患癌症后,陷入职场歧视、工作难找的困境 。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偶尔治愈」,这一现象与癌症被污名化有关,也显示出当下对癌症幸存者重返工作的社会支持、法律保障有所不足 。
被摁下的「暂停键」
回想确诊癌症的经过,余康至今觉得「像在演电视剧」 。
2018 年末,余康陪妻子到医院做产检,偶然向医生提及自己脖子上肿大的淋巴结 。因为有过咽炎、鼻炎,脖子上的肿块出现后,他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做了鼻咽镜和 B 超,结果显示正常,他更加不以为意 。
但当时,在场的医生不这么认为,怀疑他肿大的淋巴结「可能有问题」 。在医生建议下,余康赶到上海一家肿瘤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
那时, 25 岁的余康刚在上海这座大城市站稳了脚跟 。他在一家互联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已经是个小领导,管理着一支十几个人的团队 。事业处在上升期的同时,他结了婚,妻子怀孕,孩子即将出生 。
做完检查几周后,检验结果出来了,犹如「晴天霹雳」:他得了慢性淋巴瘤——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已到第三期 。
癌症|得过癌症的年轻人,也想有一份工作
文章图片


余康正在服用的靶向药
图源:受访者供图
「工作就像救命稻草 。」余康说,他除了抓牢别无办法 。那段基调灰暗的日子里,他对未来充满恐惧,不知道第二天病情怎样、工作如何 。
「与其说是我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还不如说是恐惧与未知支配了我,让我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加更多的班 。」余康说道 。
2020 年,发表于《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的一篇文章,也揭示了工作对癌症幸存者的意义 。
研究结果显示,下岗者的生活质量低于退休者和在职者 。这是因为工作能提升癌症幸存者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增强其积极信念 。同时,退休者和在职者的收入均高于下岗者,可以缓解经济负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美国肿瘤学专家茱莉亚·史密斯,也曾在一篇关于「乳腺癌患者工作意愿」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工作不仅能为乳腺癌患者提供经济支持,还具有情感支持的作用 。「即使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她们仍渴望感受到正常生活的温暖 。」
这也是马倩想找工作的重要原因 。
马倩的父母做着小本生意,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出院后她回老家休养,日子一长,不但百无聊赖,心中还深感愧疚:「治病花了那么多钱,我爸妈为我操碎心,我不去找工作,感觉是在拖累他们 。」
在丁超看来,癌症幸存者重返工作的首要意义,便是获得一份收入,而这与他们的治疗依从性紧密相关,「没钱就意味着后续治疗会受到影响 。」
「其实这还有一种象征意味,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回到了正轨 。」涂炯则认为,工作能让癌症幸存者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减少他们在群体中被异化、被隔绝的感觉 。而反过来,这又影响到他们治疗、康复的效果 。
事实上,一些没有报酬的志愿工作,也能让癌症幸存者发现价值 。
涂炯和她的学生接触过一个「造口人」病友组织,这些直肠癌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做起志愿者,去帮助新的患者,教他们怎么护理伤口,在未来如何带着「造口」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