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股价腰斩,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

【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股价腰斩,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股价腰斩,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砺石商业评论,作者丨李平 
从高峰到谷底,互联网医疗只用了6个月时间 。
2020年12月,京东健康成功赴港上市,短短10个交易日之后,公司股价较发行价上涨近2倍,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港元 。一时之间,互联网医疗概念开始在A股、港股两地受宠 。今年2月,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股价均创出历史新高,“互联网医疗三巨头”一时风光无限 。
然而,正当投资者对这一号称万亿容量的黄金赛道充满憧憬时,三巨头股价已然出现了集体腰斩行情 。7月27日,京东健康股价跌至65.25港元,已经跌破其上市发行价(70.58港元) 。
最近,消息利空又给互联网板块带来最新一击 。
8月20日,人民时评刊文称,在互联网上严守处方药到患者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用药安全 。受此影响,互联网医疗板块遭重挫 。截至当日收盘,平安好医生跌14.39%,创上市以来最大跌幅,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也分别下跌了14.37%和13.30% 。
如果从年初高点算起,截至8月20日京东健康股价跌幅已经超过70%,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跌幅则超过60% 。
长期以来,互联网医疗处于相对监管真空与政策模糊状态,行业发展主要依靠业内企业自发探索 。直到2018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才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行业进入到良性发展阶段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政策对行业发展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支持态度,用户认可度也迅速提高,进一步加速了整个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
然而,互联网医疗风光的背后,盈利压力、医药电商板块独大等问题依旧突出,暴涨的股价也难掩行业的盈利困境 。三巨头的股价腰斩,实则是市场狂热后的一种理性回归 。
1、政策驱动与三巨头崛起自互联网医疗行业诞生以来,政策因素一直是驱动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三巨头对医疗领域的布局与扩张也与之密不可分 。
2013年属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元年 。在此之前,互联网先后进入到纸媒、通讯、零售、金融、教育领域,不断颠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因此,万亿容量的大健康市场被视为彼时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 。
不过,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行业早期发展一直受制于政策的相对真空与监管的反复 。业内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早期企业选择主攻医疗信息化领域,并未涉及到诊疗、药品销售等核心领域 。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将“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作为主要任务,并提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 。”
阿里巴巴率先闻风而动 。2014年1月,阿里巴巴斥资1.71亿美元控股中信21世纪股份有限公司(00241.HK),而后更名“阿里健康” 。此后,马云提出著名的双H战略——Happiness & Health,将大健康作为阿里巴巴未来的两大产业之一 。
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股价腰斩,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

2014年,当泰州市领导找到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探讨打造“医药城”项目时,刘强东派出的第一支调研队伍得出的结论是:“政策没有,风险太大”,“没法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