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十)

【《课程的逻辑》(十)】研究性学习是针对分科课程的一种课程创新,其概念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教育理论,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焦点是“关联”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是对“智商”一元论的否定,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心里能力;全语言理论,强调教学的完整性,反对“片段”、“孤立”式的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思考、互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
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开放式问题、真实性情景、渐进式解决方式、发展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跨学科性”,即“综合学习”。日本的“综合学习”目标有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关联能力、自律能力等五个领域;另一个特点就是体验。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教师在课程和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教师是研究者、课程是一种实践活动、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建构知识的实验室。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也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但开展的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1.一线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者并未完全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所以只有皮毛没有实质;2.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合科课程论下的一种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所以没有形成明确的课程目标;3.因为没有形成课程观,所以研究性学习大部分拘泥与兴趣小组或社团的活动开展,而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是合科教学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4.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愿迎接挑战,合科教学的专业能力不强;高考、中考模式下教学和升学的压力等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