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78)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
文章图片
1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中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
其实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也普遍缺乏目的感,动机的来源。大多数孩子们都在稀里糊涂的或者按照成人设计的、要求的被动的学习。教育界从很多年前就在探讨如何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孩子们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然而收效甚微。孩子们还是在家长和教师集体的教育焦虑裹挟下“茫茫然跟着旋转”。那我们要如何把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呢?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清华大学最新出版的介绍积极教育的《幸福的科学》一书中也提到“目标可以将人类的需求转变为动机,使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历时25年后的结果是:那些占3%的有明确目标的人,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那些占10%的有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其中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文章图片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的不但能让孩子们主动学习,目的还能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我们要知道。“需求和动机是目标产生的前提,出于自主动机且符合自身需要、兴趣或个体发展阶段任务的目标,更能让人感到愉悦、满足或自我实现。”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目标,但我们可以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
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2
那怎么帮助孩子找到目的呢?
要帮助孩子找到目的,戴蒙告诉我们要培养责任心。“很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他们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
这句话,戴蒙告诉我们两点,第一是负责任。负责任可以从做家务开始。大家还记得中科院的调查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还有很多实例证明,想要孩子成为精英,让他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家务让孩子意识到家庭责任,更愿意付出,越来越具备责任感。家长要注意不强迫孩子,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家庭分工,意识到家庭成员必须都承担家务,然后自己选择一两项开始做起来。
戴蒙说的第二点做事情有结果,要对孩子有高期待,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这就要求家长做到说了就做,做了就坚持到底,绝不妥协,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清晰的约定,温和的坚持。例如,小孩自己要养的宠物,当时的约定是他自己要喂食、带宠物去散步,那么就要求他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孩子该照顾小狗的时候,有朋友买了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坚定的告诉他:“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这是你的责任。”也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比如:宠物饿坏了;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更是需要父母坚持的。高期待是鼓励要求孩子坚持到底,不伸手帮助更是为了让孩子独立承担,坚持到底。
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文章图片
我们要知道,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我们可以经常问孩子,为什么学习这些学科?用为什么让孩子们发现学习的有用和有趣,发现兴趣、激发个体的需要。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
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我们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思考,人类的需要和这些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孩子有长期的学习动机。
家长可以从对学科的解读和态度方面,让孩子慢慢去认识语文就是能说会写,是与人交流的工具,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必备的能力;数学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走上社会都需要能说会听……这样做,孩子们就会慢慢的开始产生兴趣,喜欢学习这些科目,发展出长期的学习动机。
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孩子:“如果没考好的话,就产生哪些严重后果。”无论是不给买玩具还是不让玩游戏,也无论是考不上好大学还是没有好工作,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孩子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孩子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一、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二、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孩子们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家长要能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优势。
三、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也就是说哪些问题机会可以让我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发展成为帮助别人的能力。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可以去哪个特殊的专业的学校等。从物质到精神,都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3
孩子们都是透过被管理才学会管自己的。找到目标,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去学习实现目标,教给他有效的方法,学习自我管理,并将之作为一生的行事模式,持之以恒的努力完成目标。
【(原创78)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在“目标达成的自我调控模型”中,设定目标是第一步,然后是制定计划、再是行动。(《幸福的科学》)
做计划是家长在孩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协助孩子自我调控的关键。
做了那么久的团体导师和家庭教育讲师,最灰心的一件事就是“课堂上听起来激动,想想冲动,回去以后一动不动”。清华大学曾光博士也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听了那么多的课程,却没有任何进步?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行动这么难?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自动程序,就像开车,熟练了以后大脑不用思考,按照程序自动就执行了。所以新东西要进来,就要改变原有的自动程序,否则新东西很难被执行。
《学习之道》这本书中提到,改变自动程序的关键在于制定计划,培养新习惯。研究显示:写计划能保证让你的潜意识处理清单任务,因为大脑知道要做什么,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便可执行计划。
文章图片
先介绍一个极简单的小计划,最简计划模式,称为「如果……就……」的计划制定模式。这个方法非常强大,有助于我们实现各种目标。100多项研究表明,从饮食、锻炼到谈判、时间管理等方方面面,提前决定在何时何地迈出实现目标的特定步骤,都会将成功的几率提高到2到3倍。(比如我瘦身的时候就设定了如果我饿了想吃零食,那么就选择水果、蔬菜等健康食品。效果出奇的好)。我们家长可以孩子自己设计写作业时间,用上「如果……就……」,如果吃完饭就写作业。还有你要担心玩游戏对孩子有影响,那就让孩子选择去玩点别的:如果我想玩游戏,那就去读绘本(听音乐、玩玩具)。如果早上不爱起床,就提前一天和孩子做计划:如果明早不想起来……那么就再躺五分钟。这也是给大脑设定一个自动开关,时间到了孩子自己就起来了。这个最简计划对于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非常有效,也可以作为练习做计划的开始。家长可以在每周末、每天晚上都带着孩子练习着做一周计划和明天计划,就像用「如果……就……」造句那么简单。
这样的计划效果这么好是因为它非常契合大脑处理预判事件的机制。当你计划在何时何地采取行动时,大脑会将「假设的情形或信号」和「之后的行为」联系起来。在你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大脑会不断扫描当下的环境,观察计划的「如果」情形是否出现,大脑会捕捉住关键时刻,即使你在忙着做别的事。大脑中「如果」的情况一旦发生,之后「就」的行为就会自动触发。用了这个计划,孩子的学习就无需家长去监督、去催促。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己做计划、主动学习的习惯。
帮助孩子做计划可以从做家庭计划入手,慢慢的引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成长计划,树立目标意识,培养坚韧的品格。比如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春游计划,外出购物计划等等。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懂得自我规划,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自我管理计划从起床到周末活动,都可以做,还要约定惩罚措施。一旦计划制定,开始的时候家长要温和坚定的执行或者监督执行。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计划、自己掌控,自我约束。
这样从生活计划、学习计划渐渐到人生目标的规划,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认真负责的、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的孩子就成长起来了。这样的孩子不但有近期目标,还有远大理想,不但能自己设计,还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考大学都是成长路上的短期目标或者是实现目标的附属产品了。
4
目标有了,计划有了,最后就是去行动了。在行动阶段,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做点什么呢?
获得行动力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任务分解持续获得行动力,也就是帮助孩子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孩子就能从中得到成就感,这样就降低了计划执行的难度,提高了孩子坚持的勇气。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在小任务完成时设置一个奖励,每个小任务都设置奖励也是能激励执行的好方法,奖励方法多样,有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自我称赞,也能重启大脑的重塑过程。这里要提醒家长慎用物质奖励,奖励也最好由孩子自己选择。
要让孩子坚持实现目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家长帮助孩子坚持也需要有些小技巧,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鼓励。恰到好处的鼓励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拥有一种价值感和存在感,而这些真的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积极的鼓励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科学的鼓励是表扬孩子具体做了什么,表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用变得更好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目标会让孩子在多个方面获益,孩子们在为某事努力时,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尽量避免拿你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孩子比较,而应当从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回答正确的题目数量)或者孩子自身的进步(如跟上次测试相比有没有进步)评估他的表现。
给孩子反馈时,应当始终关注那些他有能力改变的行为。评价孩子的表现时,讨论的应该是那些他可控的要素,比如他付出的努力程度和花费的时间,或者使用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搞清楚哪些需要提高,以及怎样提高。这会让他在追求目标的路上即使抓不到要领时,仍能保持积极和自信。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考研英语阅读终极解决方案——阅读理解如何巧拿高分
- 如何寻找情感问答App的分析切入点
- 那件我们忽略的小事叫感恩
- mybatisplus如何在xml的连表查询中使用queryWrapper
- MybatisPlus使用queryWrapper如何实现复杂查询
- 有父母作榜样的家才是真正的学区房
- 老了的父母
- 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说的是你吗()
-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欲望的工具——林哈夫
- 如何在Mac中的文件选择框中打开系统隐藏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