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傲与惰,常见致败之道)

失败是通往成功路上不可避免的前奏,有时是由于尽力了天公不作美,这种情况是不在自己把控范围内的,失败了情有可原;可有时,失败却完全是出于自身原因,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一定要好好反思,吸取教训了。仔细归纳起来,一个人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失败,往往不外乎这两点:一是傲,二是惰。
曾国藩先生曾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多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多以一惰字致败。”
傲气的人眼高手低,什么都不屑为,也没耐心去做,可没有恒久之耐心,事情就无法得到持续推动,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而懒惰的人呢,每日则得过且过,甚至资质平庸自己也就甘愿认命了,每天混天聊日,混一天是一天,最后大把好时光流逝,一生也就毫无成就度过了。
我们大部分人应该是介于所谓“才人”和“庸人”之间,因为我们都不笨,所以有时我们会偏于傲,有时又会偏于惰。
曾国藩的天资其实也不甚高,比如少年时背书一篇文章背一整夜还背不下来,但好在比较勤奋,勤能补拙之下,在青年时代他就中了科举而得以入京师翰林苑了,那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他难免也会有些志得意满。
在临去京城前,他向自己祖父星冈公辞行,问自己祖父道:“此次进京,求公教训。”
曾星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谦,是一个人的载福之道。
谦,便会谨慎,不会胡作非为;谦,便懂得尊重,不会妄自尊大;谦,便明白自身的不足,从而知道砥砺奋进。
在即将踏入仕途的前夜,祖父告诫曾国藩这么一番话,的确是人生的大智慧,他是太懂得一个人致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才会这样谆谆告诫自己的孙儿。
话虽不多甚至非常简短,却影响了曾国藩一生,曾国藩一生时刻警惕自己第一要去除的就是一个“傲”字,不论他以后取得了多大成就,各方面多么顺风顺水。最终他得以位极人臣且善始善终,曾氏家族到现代依然昌盛不息,和当年曾国藩继承发扬的“去傲”这一条,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
除了“傲”,曾国藩经过十几年为官、带兵生涯,又发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惰”字的毛病,不少时候在工作和学业上他总是趋于疏懒,导致工作学业总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深以为耻。
所以在咸丰十年十月给弟弟们的信中,他反思剖析自己过往道:
【曾国藩(傲与惰,常见致败之道)】“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再度出仕),即力戒惰字,以儆无恒之弊。”
一个人如果总是懒惰,或者说时不时犯一下懒惰,那么他做事情注定是无法保持恒心的,而世间万事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大的瓶颈,此时如果不鼓足勇气冲破之的话,事情也就停滞在了那里,甚至永远都得不到突破,因为已经习惯了躺在那里,再无勇气去突破了。
多少人败在了这一关节,败在了一个“惰”字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