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20210511 学习究竟是什么

万维钢去年的新作。这本书最特殊的地方是他的装帧。一个手册一样的东西。比B5尺寸还小,有400页。

内容嘛,几乎是精英日课的文稿。有一点线索,但又不太连贯。局限在于,读完之后,你只能知道关于人类学习及在这过程中用脑的一些科学知识,可以有点依据的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要说真正教会你怎么做,设计贴身的系统,这本书还做不到。
最大的贡献应该就是让成长路径有了一定坚实的参考依据。
他写的做笔记的方法不太适合学生,而适合专栏作家。用思维导图列框架是很直观的,个人比较推荐。其实无论如何,做笔记(课堂笔记或会议记录),最好还是应该先手写。电脑端的笔记更适合用来规范、美化、存储、复习用。

注释来自 “学习究竟是什么”通过 万维钢
经典最厉害的时代,是它们还是新书的时代。
***
就现在我所知道的而言,我认为你至少应该拥有如下这些见识——
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科学家对宇宙和大自然的最新理解;
对“人”的基本认识,科学使用大脑,控制情绪;
社会是怎么运行的,个人与个人、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如何互动;
能理解复杂事物,而不仅仅是执行算法和走流程;
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运算能力;
掌握多个思维模型,遇到新旧难题都有办法;
一套高级的价值观…….
等等等。你需要成为一个通才。
***
通才并不是对什么东西都略知一二的人,不是只知道各个门派的趣闻轶事的人,而是能综合运用各个门派的武功心法的人。
***
这不是一本劝人努力学习的书,更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书。这本书说的是真正的、为了增长智慧和本领的那种学习,而我认为大多数人学不好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得法。
***
科学研究验证的、能达到最高效率的方法。
***
对于常规性的学习,比如要掌握一项简单技能或者在某个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刻意练习”这个方法就足够了,它能让你学到精通的地步,
***
本领都适合刻意练习。我们的第二部分说的是那种能解决复杂问题、能治国安邦的大本领,
***
第三部分讲创造性。
***
学习策略是另一个问题,这也是第四部分的主题。要自学还是跟着老师学?要追求眼前的考试成绩还是长远的能力?选择什么样的技能?学校到底是个干什么的地方?我们绝不和稀泥,你会做出明确的选择。
***
。你会发现“思维导图”是个非常有用的武器,但是一般人根本没有发挥它的烕力。
***
最高境界都是“无为”
***
“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Gladwell)的《异类》一书。此书的影响巨大 [1]
***
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对体育和音乐之类的项目来说,没有天赋可能再怎么练也没用。
***
对训练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练习,讲究的并不是谁练得最苦,或者谁的心最“诚”。
***
可以借鉴一些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来完善自我。
***
,《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手册》 出版。此书汇总了多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系统地分析了各个领域内专家的训练方法,并与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对这些方法的机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这是“怎样练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的一系列畅销书,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杰夫?科尔文(GeoffColvin)的《哪里来的天才?》和丹尼尔?科伊尔(DanielCoyle)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等。 [3] 这个领域至今仍然在不断进步,随时都有新的理解和应用。
***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Ericsson) [4] ,
***
总结成以下四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髙度集中。
***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如图1-1)
***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
迈克?华莱士(MikeWallace)“谈笑风生”
***
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会把这件事“自动化”。
***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
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
刻意练习的最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
***
是套路。
***
一时刻能够处理的事情的个数般来说,我们只能同时应付四个东西,多了就不行了。短期工作记忆与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有关,换句话说,跟智商非常有关系,它很难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
长期工作记忆并非是杂乱无章、随便存储的,它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块”(chunks)。
***
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而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
***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
我常用的做法是根本不管老师讲课的进度,按自己的节奏直接看书突击学习,有时候一下午就能学好几章。我曾经用大概一周的时间分别学完了半学期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而且考了满分。
***
这样的结论: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
***
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带着不一般的气质,连眼神都与众木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让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1)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2)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书介绍,美国最好的一所音乐学校里的一位老师甚至干脆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学生只能跟着她练分块的小段。她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地在练习!
***
复旦大学早在2008年就开始引进创意写作课,而且还请来了严歌苓的老师、哥伦比亚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系主任舒尔茨教授夫妇给研究生上课。
***
高度针对性
请允许我反对“功夫在诗外”。如果你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你得学会借鉴各个不同领域的东西,的确是“功夫在诗外”。但是人们经常滥用这句话,认为连学习都要讲“功夫在诗外”,这就完全错了。对学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在功夫上。我们追求的就是把这个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在大脑之中,别的都不必管。
***
从刻意练习角度,这就是即时的反馈(immediatefeedback)。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这种反馈,比如说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一 个文学青年自己闷在家里写小说,投出去的稿子全都石沉大海,想要提高水平就很难了。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明明写得很差,却一心以为自己是个不得志的文学大师,如同王小波说的“像孟夫子那样,养吾浩然正气,然后觉得自己事事都对”。我们看到现在网络时代这种郁闷的文学青年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把小说发在网上接受批评,如果大家都不感兴趣,那他就会明白的确不是主流编辑们在迫害他,而是自己真不行。
***
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
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
光有反馈还不行,反馈还要有“即时性”,要让实践者立即得到反馈意见。
***
专家的直觉只在某些特定领域才可能有效。什么领域呢?必须符合两条要求:
第一,你研究的东西所在的环境必须非常规范,以至于这个东西是可以预测的;
第二,通过长时间练习,人可以掌握这些规范。
***
希思兄弟(ChipHeath&DanHeath)在另一本书——《决策》
中对这个问题总结得更好。他们调研了很多本书和相关研究,最后的结论是:直觉,只有在“环境友好”的状态下才好使。所谓“环境友好”,就是其中有短期的反馈
***
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球手,最好的国际象棋棋手,他们的比赛水平肯定超过自己的教练,可为什么他们还要请教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
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
***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 ,一 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 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
现在,很多大学把自己的课程录像放在网上,让世界各地的人随便下载学习。这当然是非常难得的举措,但这样的学习方式缺乏反馈。
***
认为真正的人才不是靠院系、课程、考试大纲的设置培养出来的。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
***
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干什么呢?至少应该做以下这些事情:
(1) 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2)独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项目;
(3)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
(4)写论文。
***
导师的英文是“advisor”,这个词放在学校以外是顾问的意思,比如“总统军事顾问”。导师允许学生有相当的独立性,你原则上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而导师给你提供建议和随时的反馈。研究生入手的项目不再是为了训练,而是一上来直接就是真正的科研,以发表论文为目的。在这个阶段,什么知识学过什么知识没学过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没学过就立即去学,总之必须^5这个东西做出来。
***
一直到2005年,“刻意练习”概念的提出者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Ericsson)领导的小组研究 [29] 表明,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更进一步,哪怕这个学生以前的成绩很差,只要在这一个学期他做到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学习,那么他的成绩将在这一个学期获得提高。
***
其实,这些听着音乐学习的人应该放下书本专心听音乐才对,因为他们的学习时间长短与考试成绩无关。
***
有个著名的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2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1.5小时,每天最多4一 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
***
这样看来,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
***
有一个理论说,观众在看纪录片的时候疲劳周期只有8分钟,所以陈晓卿导演需确保任何一个故事都必须在8分钟内讲完。
***
没错,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特别提到这个问题。有人说“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最明显”。可是波兹曼列举了各种研究成果,发现这句话纯属扯淡,因为事实证明电视上的信息很难被记住:“51%的观众看完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几分钟后无法回忆起其中的任何一则新闻……普通的电视观众只能记住电视剧中20%的信息……”
***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一一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
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就不适合学这个。
***
世界并不需要一千个钢琴大师或者一万个足球明星,这些少数的幸运儿已经把所有位置都占满了。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
***
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你拿到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有人拿不到这个位置。像这种博弈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你来说不重要,你关心的是怎么做对自己有好处。这个博弈没有双赢。
***
乔丹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所有球员中最想赢球的,他总是有极强的目的性,永远都想改进自己的技术弱点。
***
花钱收买孩子学习!这对中国人来说未必有多么令人震惊,大概每个家长都用过物质刺激的办法。
***
我和我弟弟小时候如果考得好,父母至少也会奖励一顿好吃的,只不过从来没有这么赤裸裸地直接发钱而已。
***
一个可能的结论似乎是奖励学习的过程,比只看学习的结果效果更好。
***
但我所见到的与刻意练习有关的理论并不区分“要我练”和“我要练”,你只要按要求练了就行。无论如何,设定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了目标就有了参照物,你就可以自己监督自己,甚至让别人监督自己。
***
我认为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外部刺激有短期的作用,但是不可持续。
***
这种研究进行了几十年,科学界的共识是,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
***
首先,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甚至爱不爱打手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
***
最后,一个针对两岁儿童的研究 [43] 发现,越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越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
所以 ,一 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
***
所以,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
第一个知识是“学习区”,这个我们在前文说过。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的内容对你来说太容易,恐慌区的内容太难,刻意练习要求你始终在二者中间一个特别小的学习区里学习——这里的难度对你来说恰到好处。
***
第二个知识是“心流”。
***
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这个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会感到焦虑。而如果难度和技能正好匹配,你一开始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突破一点,你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奇妙的感觉,你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忘记自身的存在。
***
第三个知识是一个公式,叫“喜欢=熟悉+意外”。一 个文艺作品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必须既提供观众熟悉的东西,又制造意外。
***
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大约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
***
研究者把这个结论称为“85%规则”,我们干脆把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
研究者理论推导的结果是,第一,15.87%的意外率能让训练时间相对于其他数值以指数下降!
第二,它能让你在学习中感觉最爽。这项研究使用的例子主要是机器学习,但是研究者也考察了在其他领域中的训练,包括对人的教学实验和对动物的训练,大家摸索出来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要有大约15%的新内容。这些研究表明,在这个点上,人们对学习的投入度是最高的。
***
15.87%不但是学习中的最佳训练出错率,也是心流率,也是文艺作品最佳意外率。
***
15.87%这个比率并不是学习之后再考试的出错率,而是在学习之前,你要学的这个内容的最佳意外率。
***
能让你判断错误的东西才是你需要学习的东西!这个研究不是说我们对一个知识掌握85%就行了,我们要关注的恰恰是那15%的事先不会的东西。
***
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85%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你的世界观。
***
那就自学来说,跟学生喜好匹配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好处呢?
答案……还是没好处。
***
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
***
有效的方法可以归结为:
第一,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
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
第三,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
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
思维模式理论
德韦克的理论认为,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就是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
人的智商是很难提高的,那为什么相信成长型思维模式就真的能让人表现更好呢?我的理解是,智商确实很难提高,但学习成绩和人生的成就是可以提高的。人的表现毕竟不仅仅是由智商决定的,努力也很重要。
***
德韦克有一个特别简单,但是肯定更有效的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虽然比看视频麻烦一点。
假设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考试考得不错,或者作业写得好,这时你就要给他一个口头
表扬。这个表扬方式非常关键,你要字斟句酌。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这题你都会做?我儿子太聪明了!”他就会陷人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他会把以后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聪明的测试,他会非常害怕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所以你一定要表扬他努力——“不错啊!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
***
德韦克的研究表明,这么说,你才能在他心中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成长的机会,会愿意花更长的时间钻研难题,会主动选择困难的任务。
***
我们如何学习:关于什么时间学、在哪学、为什么学的令人吃惊的真相
***
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见它了,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
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
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等到提取强度
慢慢变弱了,我们已经有点“忘记”了,再进行一次测试式的复习。如此一来你不但用最少的时间学习,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
具体应该怎么间隔最有效,甚至早就有人研发了软件用专门算法设定回忆间隔。比如一个叫“FreshMemory”的软件。
***
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很多。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
我们过去说,工作最强调专注,每次最好只干一 件事儿,一个团队最好先彻底干完一个项目再去干别的项目。这是因为不同事情、不同项目之间的转换成本太高。然而如果是想要记住什么东西的
话,一定程度的多任务——当然也不是说每隔几分钟就切换一次——反而是好事,因为转换就要提取,而提取能增加记忆。
***
英雄人物应该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注意我说的不是“不怕不确定性”,而是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因为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即使对普通人来说,都是特别有好处的。
【20210511|20210511 学习究竟是什么】***
《反脆弱》 (Antifragile )。
所谓“脆弱”,是怕折腾。所谓“鲁棒”(robust) [1] ,是不怕折腾。所谓“反脆弱”,是怕不折腾——越折腾我就越强大,我喜欢折腾。


#小范读书志
#万维钢
#得到 精英日课
#学习方法 费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