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之美

黄昏之美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冬去春来,白天渐渐长了。忙完一天的工作,心终于安静下来。
这个时候,不用赶时间,脚步可以慢一些。看看天光,欣赏一下闲游的云朵,感受伶仃的植物如何一点点返青、丰润。这个过程是非常奇妙的,光影晕染的世界,距离我们如此切近,我们身处其中,可以聆听到大地的脉搏,触摸到光的皮肤,甚至可以观察到花花草草苏醒的表情。那一刻,人与自然,如此和谐,就像我们本来就是一株行走的植物,在辽阔的天底下,自由呼吸。
【黄昏之美】如果不忙着做饭,还可以到附近公园走走。这时候,太阳这只大鸟,已经在缓缓收拢羽翼。橘红色的羽翼,掠过灰蓝的天空,映射出油画一般的绮丽色彩。渐渐地,远树的剪影,像母亲的怀抱,接纳了它。这个时候的太阳真好啊,圆圆的,红红的,像一个金灿灿的烙饼,南瓜味的,让人想家。
乡村的黄昏更美。视觉上的层林尽染和听觉上的短歌牧笛,以及触觉上风和阳光,让时光有了层次、色彩和味道。尤其是那些颇有曲线美的小路,被夕阳涂抹上一层柔柔的光晕,归巢的鸟雀,勾勒出岁月静好的模样。心突然一下子空明澄澈。待太阳落山,晚风送来飘渺的人声,那一定是归家的农人,三三两两,推撵的烟火。这种烟火气息,让一切劳作都有了意义。
城市的黄昏,相较乡村,多了一点喧嚣,少了一份写意。
城市的黄昏太快,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似乎一眨眼的功夫,黄昏就擦着你的衣角飞走了。甚至,连眨眼的功夫都没有,直接由一个时空坠入另一个时空,缺少过渡,在心理上没有缓冲器。这样的节奏,容易让人头脑发懵。
太阳下班,霓虹灯接岗,车流依旧,人声依旧,匆匆的脚步依旧。你没法慢下来,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商铺林立,你的目光投出去,碰到的是坚硬的墙壁,折返回来,砸得人眼睛生疼。没奈何,还是回家。
在城里,家,似乎才是真正的黄昏。只有在这里,你才可以慢慢静下来,在茶香灯影里,休养生息,寻找记忆里黄昏的模样。
当然,如果觉得遗憾,也可以在周末,也只有在周末,我们方能在工作之外,劈出一条窄窄的小径,到户外寻觅黄昏的踪迹。
想起上周,偷得浮生半日闲,到植物园寻春。阴天,太阳中午才露头,三四点钟的时候,阳光酽酽地,如酒,带着浓香。公园里的腊梅,早开的,花已败,香犹存。晚开的,花正俏,香浓郁。园里赏花人不少,攀枝留影,巧笑嫣然,也是流动的风景。梅花尚早,吐蕊的寥寥,含苞者众。想来再有一周光景,就该争奇斗艳了。即便如此,来此拍照的人也不少。
路遇一群专业摄影人。他们扛着长枪短炮,一会儿围着花左右端详,一会儿对着自带的模特频频按动快门。早开的梅花不过三五株,因此,人自然就成了主体。
模特是一个大群体,十人左右,平均年龄差不多六十上下。清一色的阿姨,个个花枝招展,十分惹眼。她们听从摄影师的安排,时而流连花丛,时而斜依木桥,时而三五造型,时而群体展颜。她们着花衫,画淡妆,娉婷袅娜,比花儿更娇艳。即便有人围观,她们也能举手投足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毫不扭捏做态。这样的她们,何尝不美?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黄昏,彰显出别样的美丽,一样不输青春年少。
同行的小姨,刚刚退休,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呢!养花、挖野菜、练瑜伽、踢毽子、拍照,激情四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忙时,风风火火,快手快脚,谁家有事都热心帮忙。闲下来,也会野外踏青、摘秋,对所有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爱一切鲜艳的色彩,爱花草,爱浪漫,少女心爆棚。论体力,论精力,我都比不上她。前两天,她还兴致勃勃地说要出去打工呢,说是退了在家闲得慌,不如出去找点事干,挣钱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价值感不能丢。这样的黄昏,没有颓废之态,满满的正能量,让人心生敬意。
我喜欢这样的黄昏:“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光影打造的层次和色彩,让人沉醉;我向往这样的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样的黄昏,闲适,唯美,充满诗意;我钟情这样的黄昏:“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国画的感觉,意境清绝,风骨飒然,超凡脱俗的味道;我欣赏这样的黄昏:“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气恢宏,壮阔无垠,置身其中,陡觉人之渺小,造化之神奇。
自然的黄昏之美有千种,而人创造的黄昏更有价值更有韵味。所谓心态决定眼界,性格决定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年龄,只要爱心永存,美就不会凋零。
黄昏之美,美就美在它的不矫饰,圆融通达,自然安闲,有佛系特质。美就美在它的不颓废,不服老,永葆童心,自在洒脱。美就美在它的大格局,大气魄,包容万物,意境雄浑。
我爱黄昏,更爱不染暮色的那颗不老心。心若在,太阳的光芒就在。
20190301

黄昏之美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红梅,笔名文竹若风。部分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刊发于《辽河》《奔流》|《牡丹》《当代散文》《思维与智慧》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