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双减后开始内卷的素质教育,卷到文娱人了?( 四 )


马丁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这次受到严重影响的大教育机构,向他们表达过合作意愿,希望做表达素养的培训 。
由此可见,领先一步跑进素质教育新赛道的,是那些急于转型的学科教育机构 。如果涉猎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学科教育机构原来的老师很难从事素质教育,师资必然要经过换血 。
相应地,文娱人能从中得到一些参与机会,但存在转换思路的问题 。以开心小麻花为例,据王丹分享,其教研团队目前的八个人都是中戏、北电的毕业生,他们懂艺术,但对教育的了解有限,如何把专业知识开发成教材、如何给学生上课,都需要经过指导和培训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素质教育成为巨头转型的首选,也意味着从业者可能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
而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需要仔细辨别的情况,甚至可视作潜在的乱象 。一方面,头部机构仓促转型,不稳定因素也比较多 。更夸张的是,有部分学科教育机构存在侥幸心理,想利用包装概念等方式打擦边球,有中介替这样的机构联系过圈博士,“对方可以提供场地,问我们能不能做亲子活动,来给他们的学科教育做导流 。”
市场需求还取决于家长意向 。几位采访对象表示,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客户激增这样的明显变化 。在他们看来,
在政策影响下,家长把消费重心转移至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但需要经历一个过度期 。
那些本身就看重素质教育的家长,已经是他们的受众群,而以“鸡娃”为主的家长并不会立刻放松,“升学压力还在,大家可能还在挣扎 。”
当然,也有部分对新状况接受度较高的家长,也因为其主要诉求在于消耗孩子的时间,尤其是寒暑假 。没时间陪孩子,又担心他们把时间花在玩游戏等事情上 。但就算转,也会谨慎规划具体方向 。有家长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表示,为了找到合适的项目,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试听了20多个兴趣班 。
与此同时,资本也开始把注意力转移至素质教育 。在“双减”之后,已经有相对头部的公司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比如“好多兴趣班APP” 。采访当天,圈博士的三位创始人也见了来自香港的投资人 。
但小娱了解到,除了追捧,大家对待素质教育的态度中同样有很多趋于理性的声音 。王丹告诉小娱,“双减”之后,业内也在担心素质教育机构的命运,最近上海的素质教育机构也受到管控,需要重新走审批流程,这也让投资人对整个教育行业更加谨慎的态度 。
那么相应地,从业者不免变得更加谨慎 。在开心小麻花原本的体系中,参与培训的学生都归属于开心麻花国际青少年戏剧学院,现在,他们把“学院”二字替换成了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