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前要有爱有规矩|孩子6岁前要有爱有规矩 - 草稿

这几天我的思想被这位李玫瑾教授深深的撞击到了,通过这位教授对儿童心理学的解说,孩子6岁前规矩不立好,以后就不好管了!
李玫瑾-----
孩子6岁前要有爱有规矩|孩子6岁前要有爱有规矩 - 草稿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任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二级警监等职务。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相信很多家长也会跟我一样,经常会被新闻里报到的各类儿童自杀不惜生命之类的头条刺激到,即使孩子现在还小,可不可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将成为儿童教育重要的部分。

在看他的视频解说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在给到孩子的教育中有没有中了他说的种种误区,以及在未来给到孩子的教育中,自己又该怎么样做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通过视频可以了解到: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抚养方式在很多家庭中应该也是痛点,现在很多的孩子其实在幼年时期都是隔代抚养的,我家孩子也不列外,这其中的原因多样,本多出于爱孩子的初心,有时结果却犯了不可挽回的过错。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依恋期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 ,人出生下来是完全依付于父母的,吃喝拉撒,全全都是要靠父母来帮助处理,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就是,父母的到来意味着有吃的意味着舒服了,意味着解救,意味着安全,更意味着爱。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源于这种依恋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从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

孩子与世界的交流是从声音开始的,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宝贝是通过听妈妈血液流动的声音来感知声音,而不是 妈妈听到了什么,孩子出生后通过哇哇啼哭开启了与世界的交流,但语言的学习才开始。
孩子的语言学习是通过听开始的,是通过听懂语言的频率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假如你一开始就把他的耳朵关闭了,那他的语言能力一定发展的特别慢。虽然说孩子能够听懂所有的语言,但是这个孩子切换语言的频率太高了。这样对孩子的听音是不利的。
所以0-3岁这个期间听什么很重要
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成了安抚孩子内心的一种精神粮食。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同样这个阶段的孩子所听到的东西,会让他们变成内在学习的一种节奏,纯洁般的声音更能给到孩子平静舒适的声音环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想如水一般简单纯净的音乐才更利于孩子身心灵的发展,这样的声音会让孩子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这样的声音无论孩子在任何阶段都适用。
当孩子到了2-3岁进入一个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期时,前期的语言输入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缺乏前期的爱的语言的输入。

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以跳楼方式威胁父母。
因为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
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这时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 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孩子的学习方式是听+模仿,

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听到这里你的你要心蹦了吧!

【孩子6岁前要有爱有规矩|孩子6岁前要有爱有规矩 - 草稿】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