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有幸被工会邀请去讲和自己本专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EAP课程。工会主席找到我的时候,最初还扭扭捏捏的说了些不行呀什么的,但说着说着就镇定了,然后就答应了。我都被自己的决定惊呆了。
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和本专业没关系的课程,个人挺有收获。决定做一次复盘。
一、确定主题
讲什么呢?
讲瑜伽,这个你在行。
讲如何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单位单身的男男女女都挺喜欢找你聊天的。
同事们在帮我出主意。
青苇,一定要讲你擅长的。建议你讲亲子教育,公司一位资深的EAP专员给我说。
亲子教育?
我决定还是先微信联系准备去的机构的内勤,初步了解基本情况。
想要的基础信息:
听课的人是谁?年龄段?职业?性别?结婚有孩子的大概占比?当下关心的主题有哪些?
得到的回复:
听课的人30—40岁左右,女性居多,大部分是公司的客户和内外勤员工,结婚有孩子的占比大概在95%。关心的主题没有做过问卷调查。所以不知道。
有了基础信息,要讲的方向基本明确了。我又咨询了007广州小分队的尚佃芳和卫泽斌两位战友,最后决定讲《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主题。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二、准备讲稿
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家庭教育这个课题,都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和朋友们孩子的一些案例。周二接到任务,周五去讲课,晚上回到家,一天工作的折磨,突然觉得写不出东西。焦虑又上来了。
开始把自己朋友圈里做教育的人想了一个遍,我想拿到这些教小学,初中,高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案例。
可是,想从他们那里拿到什么讯息呢?
突然发现,问一个好问题,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反复琢磨后决定从高质量陪伴+耐心+共同成长为主线来讲家庭教育。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三、开讲啦
高质量陪伴。从美国前总统,到中国社会精英,到中产阶级,再到贫困家庭,无论哪个阶层,如果让孩子拥有好的家庭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某过于高质量的陪伴。
案例用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诗词大会》上一举成名,今年高考又被清华录取的武亦姝、还有湖南贫困家庭的孩子何江博士的故事。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来自不同的阶层,但是对孩子的陪伴和重视如出一辙。
其中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的一席话和何江的故事最让我感动。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我对所有人说,让我做事情只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影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对于任何人,任何工作,都没有我的孩子重要。“
吴军说。
何江,来自湖南农村的孩子,哈佛的博士。父亲打鱼,母亲织网,只有小学文化的父母无形中对孩子的教育,深刻影响了孩子。
何江回忆说,童年对他印象最深的事情:
一个是父亲每晚给他和弟弟讲睡前故事,虽然很多故事都是瞎编的;
一个是母亲最喜欢听他和弟弟读书,每天回家,母亲织网,两个孩子就把当天的课文大声的朗读给母亲。
“现在想来,我家的教育竟然就和后来所见的美国家庭一样,是最受推崇的陪伴和鼓励。”

何江说。
当然还有在《诗词大会》上备受媒体关注而谢绝一切媒体采访安心学习的武亦姝,在面对巨大诱惑的时候,如此从容不迫,坚定的意志,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初中的校长说:
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30后关手机,安心陪伴两个孩子。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耐心。通过身边一个好朋友孩子的真实案例讲述耐心在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性。这个孩子今年研究生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可是这个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高一、高二沉溺于游戏无法自拔,孩子妈妈虽然万分焦急,但没有对孩子打骂,而是找寻各种方法引导孩子,进入高三,孩子一下子开窍,全情投入学习,逆袭考上中山大学,本科四年一路高歌猛进,研究生最终被美国常青藤大学录取。
共同成长。因为共同成长个人体会很深,所以用自己和孩子的案例讲述亲子关系怎样发展为协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共同成长=努力靠近优秀+培养共同兴趣+学习学习再学习
努力靠近优秀。依然通过朋友孩子的案例讲述他孩子的转变也是从接触到优秀的孩子后给自己的触动,撬动了自己的内驱力,努力让自己活成一道光。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培养共同兴趣。加入007不写就出局后,我把女儿也拉下水,她也开始了每周的写作。不爱运动的女儿,我是怎样引导和启发的呢。我没有强迫她或者讲大道理,只是自己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因为每天晚上去学校接她,被同学羡慕身材好,触动了她。主动要求和我一起每周打一场羽毛球,每天自己跳绳20分钟。写作和运动,已经成为我们两个共同的爱好。
学习学习再学习。家长不能懒惰,要做孩子的榜样。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通过稳定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足够安全感,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的家长。
虽然这次演讲去的是小机构,人没有那么多,但我还是兴趣盎然的讲完了。现场的反馈也是挺不错的。
通过本次准备,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希望从做教育的朋友那儿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时,突然发现,我居然问不出一个好问题,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虽然没有问出好问题,但还是有一位无比nice,教学又特牛的刘杵强老师特别认真并写出了家长学生相处之道。我想贴在文章的后面,希望对家有学生的家长或朋友有一些启发。
曾经我有个学生系列1——家长学生相处之道
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查理·芒格
一、叛逆
案例:曾经我有个学生,她妈妈跟她说的话,她都不屑一顾,我行我素,有一次她妈妈跟我说,我现在就想早点高考,然后把她送到几千公里外去读大学,不想看到她。
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纷纷进入青春期,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并不那么听话了,有些同学住校,一周就回家两天,还上补习班,感觉一周见不了两面,而且往往都是家长苦口婆心,孩子一言不发。
建议:多倾听,少教训;叛逆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渴望独立,如果家长还是一昧地对孩子输出,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孩子,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无论家长说的那么有道理,孩子都不愿听。对于渴望独立人格的孩子,家长应把更多的关注点从学生成绩上转到学生本人或者学习本身上面,相比于“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最近学习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哪一科比较难?”、“比较喜欢哪一科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回答。
二、焦虑
案例:曾经我有个学生,高三考试前会上吐下泻,考试时拿笔的手在发抖,到后期每次都需要看完心理医生后才能上到考场去考试
分析:考试的时候适当焦虑有利于提升专注度,但过度焦虑明显对考试不利的,过度的焦虑来自家庭比较多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而且很严厉,但孩子现实中成绩达不到期望就容易过度焦虑,如果孩子恰好是几个孩子中的老大,更容易引发过度焦虑。
建议:避免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尤其是严厉的爸爸。如果孩子本身比较爱学习的,不会因为玩游戏等荒废学业的,没有达到预期成绩,更多原因可能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而不是孩子不努力;一昧地对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有要求是很难实现的,就算实现了也是很难持续实现的,因为考试的分数和排名跟考试范围、考试难度、临场发挥,其他同学的学习状况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关系,对孩子来说不可控因素太多。
想关心孩子成绩,多从努力上表扬孩子,“今晚7点到10点你一直在写作业,很不错”、“这周学校布置的作业都做完啦,很好”类似的话多说,批评也是批评努力,而不是分数和排名。
三、独立
案例:曾经我有个学生,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衣食住行照顾地无微不至,连上课外补习班中午吃什么外卖都给订好;这位同学做事非常纠结,不果断,不敢拼,点外卖吃哪个饭能纠结5min,在理综考试中基本没有做完试卷过,高考成绩也是一般般。
分析:高考中时间紧张,很多题目需要迅速判断,做出选择;平时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的同学,如果也没有参加什么团体性、对抗性的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做决定的,在考试中也往往不太敢于去做决定。
建议:上高中后多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坐地铁、坐公交、找地方吃饭等等,家长肯定也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人,若只往读书方面培养,往往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让家长失望。另外,坚持一项团体性、对抗性的运动对帮助孩子做判断、决策有帮助,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都是很好的,若能发展成为一项特长,那就更好了,在任意一个地方有特长的孩子,不容易过度自卑。
四、格局
案例:曾经我有个学生,成绩在班里还不错,但总是怕其他同学超过自己,不愿意跟别的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回答其他同学提的问题,问原因,他说高考是看排名的。
分析:这类同学不在少数,高考也的确是看排名的,但广东省考生接近80万,竞争对手还差班里那几个同学吗?不愿意让其他同学超过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但不与其他同学交流,却是对成绩有害而无利的,A给B讲一个方法,B给A也讲一个方法,A、B都得到了两个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别的同学讲的过程中,别的同学不见得学明白了,但讲的人一定是越来越明白的,教是最好的学。
建议:同学间在面对高考时,本质上是分数的利益共同体;多鼓励孩子去帮助其他同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同学中更合群,可以避免由于同学间有矛盾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在帮助自己。格局决定高度,对孩子的成绩也是适用的。
刘杵强老师对孩子们的期许是: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