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逍遥游》有感

【再读《逍遥游》有感】这两天都在带学生复习《逍遥游》,翻译加讲解。其实翻译也就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讲清文言知识点就可以了,但是总觉得这么好的文章,简单粗暴的肢解了太可惜,所以会就文本有更多的阐释。正好之前听了《蒋勋讲逍遥游》,再加上我的一些思考,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感觉还不错。
一、庄子的积极进取。
一般说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是讲究无为出世,但是在《逍遥游》中庄子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积极进取形象。
在北冥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鲲,突然在某一天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要去过另一种生活。它首先改变了自己的形态“化而为鸟”,但单纯的形态改变,不能让他满意。他还要去另外的地方。有计划有目的地——“海运将徙于南冥”。等待着六月的大风,往南飞。可是并非有客观条件“风来了”就可以飞,最重要的,需要它的“怒而飞”。
“怒”在注释里很简单:奋发,鼓起翅膀。怒而飞:振翅奋飞。可是,我更觉得这个“怒”里藏着鲲的一股气——一股不满足于现状的怒气,一种非要做些什么的傲气。憋着这口气,鲲化为鹏,在危险的大风中,盘旋而上,坚定的飞翔一个未知的地方。南冥那里会有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开这里,离开它已经熟悉的舒适区。
这跟我们的同学很相似,从安逸的家庭里走出来,走进号称“高考工厂”的毛中来,他们就是憋着一口气,不满足于之前的分数和自己的状态,带着自己的怒气和傲气,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庄子笔下的鲲鹏,哪里有一点安于物外的出世之感,它们甚至要比孔子更加积极上进。孔子有个梦想,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庄子,更纯粹的是为了自己的心——如果我想去做一件事,那我就去做,要什么意义。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都能看到,却被认为是儒家的积极入世,难道不是对庄子的误解么?
二、小大之辩
与鲲鹏对比的是一些小动物,“蜩与学鸠”“斥yan”。本来他们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生活,在草丛树间乡村里,自由穿梭,也是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还颇有一种“活在当下”的快乐。但是,它们却要以自己的这种快乐,去否定鲲鹏的追求:“彼且奚适也?”虽是疑问句,却根本没要一个答案,更像一句讽刺:“你看它在作什么作?会有什么好结果?”鲲鹏无心理会,庄子却看在眼中。无知者满足于自我安乐,却要把眼前苟且的快乐强行变成普世的价值,不跟他一样,就是异己。小智慧会让我们过好眼下的生活,但是如果没有广阔的眼界,就无法去体会生命的壮观与伟大。可能在有些时刻,鲲鹏也会满足于在某处停歇,只为一口小鱼,只为一缕花香,只为一片晚霞。可是它们有能力去追寻心里的梦想。当它们要飞向远方的时候,它们相信自己能到达。
现在社会又有“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更有人傲慢的指责来毛中复读的孩子们:那么努力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要打工?还不如早点毕业,早点工作挣经验。但是实践证明,有很多孩子虽然眼中有泪,但却依然心怀梦想——他们不知道自己会走到那一步,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样,但是他们心里有一团火在燃烧,让他们宁愿含着泪也要往前飞。这大概就是“怒而飞”的真实写照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