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必太多,够用才是王道--读《超级效率手册》小记

Table of Contents

  • 1. 关于拖延的反思
  • 2. 关于做事条理的反思
  • 3. 关于保持活力的反思
  • 4. 关于把事情做完的反思
  • 5. 反思那些自动化了的工作
  • 6. 关于效率黑洞反思
  • 7. 关于做对的工作的反思
写在前面 一开始是通过这篇文章《如何提升效率,我有这几点想和你分享》知道了《超级效率手册》这本小书,其中涉及了百余条策略和概念,融汇在两百页的小册子里。
读后发现,其实有关时间管理的概念,也就那么多了,许多说法都是重复的,其实并没有太大指导意义。对其中的条目一一过了一遍,作以笔记,以供日后查阅吧。
如同那句话,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重点在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吧!
1 关于拖延的反思 关于目标设立后的任何安排,想起了unschedule和noschedule的概念,先安排那些固定死了有时效的工作,之后在剩下的时间里安排其他工作,不要分优先级,按顺序一条条走。
关于时限,想起了一个相反的方式,就是不是用时间来卡任务,而是做完任务统计有效的工作时间,计算一天到底多长时间是有效的,从而从宏观上了解自己的工作时间是否安排的合理,而不是聚焦在时间的流逝上。
关于分解任务,我遇到的很多情况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所以自然无法有效的分解任务。
关于短跑理论,想起了朋友圈里常见的句式“身为XX就要XX”,醍醐灌顶过后多数仍会茫然失措。人们从来不缺欲望和目标,缺的是达成目标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足够的培训。
【读书不必太多,够用才是王道--读《超级效率手册》小记】关于日程校对,曾经看过本书叫《Do It Tomorrow》里面用到的词是“闭合清单”(Closed List),大概也是说一旦确立了一天的任务就尽量不要再做变更和添加,但是面对如今大多数人的996状态以及救火队角色(小公司更是如此),似乎可行性不高。
关于加强自律,如果一个人已经有足够强烈的欲望想要加强自己的自律,那么至少行动起来已经不是问题了,难点在于如何坚持,因为正如叔本华所言,人是摇摆的,而摇摆本身又为这些本就自律不强的人增添了放弃的理由。所以,我倾向于认为,那些自律的人,存在某种能成就自律的特质或者处于某种不得不自律的处境迫使其完成目标。因此,因人而异,无法学习。
关于适用咒语,想起了一则报道,据说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体育强队都很迷信,因为不论何时,都存在不确定,而不确定导致了认知的失调,迷信可以使人保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在意外发生的时候可以维持思维的正常运转而不至于卡壳,所以迷信显得具备有效性和合理性。
关于除掉绊脚石,想起了癌症晚期,怎么治疗都是白搭,有些人可能真的没救了,承认这个事实,给一些镇痛药,最后再来个安乐死,挺好。反过来,那些积极的人,本身就积极,不需要告诉,也能自我挑战,寻找意义感,从而恢复。这又回到了性格决定命运的老路上。
关于搅拌,降低标准不是不可以,坚持完美也大有人在,问题不在于究竟是追求完美还是接受不完美,而是主体的态度,如果能接受挫败感,那放弃也无妨,如果性格是洁癖型,那么这可能也是他的一种优势,让他能够乐此不疲,不会被反复的从零开始所击败。普通人如果做的不满意,那么要抱着“好歹事情要有个了解”的心态,试着做完,哪怕失败,单完结感仍会给人心安的感觉。
关于营造不会分心的工作场所,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非工作时间一般是在凌晨,这时可以集中处理因白天关闭其他通知而没来得急回复的邮件和信息,而大部分人都要到第二天才会看到这些信息,导致自己长期处于24小时反馈延迟之上。
关于拒绝应该,想起了心理顾问陈海贤的说法,其实没有什么是应该的,连我们活着都是一个偶然而已。做一个体验主义者,那些正做的想做的不得不做的,都是我们体验的素材而已。
关于预备射击瞄准,这条很好,对于大多数重复博弈,确实可以也必须先行动后总结,想起了看过的的一个关于进化算法的纪录片,里面的程序也是先给出一个随机初始参数就开始运行了,根据上一次的结果反馈给原函数,从而判断是继续下去还是调整参数重新输入,时间久了,这么个简单的逻辑也就进化成了复杂的算法,就和人从单细胞生物进化成如今如此复杂的生命形式一样。
关于摒弃拖延习惯,还是陈海贤的说法,就是我们不要仇视拖延,拖延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他在我们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像一个慈祥的老奶奶一样让我们慢一点,别受伤。拖延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免于承担失败的结果,不去面对抉择的艰难。然而,我们的宿命是成长、经历、解惑,死亡。我们有我们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时间和怕受伤,怕失败这样的小心情耗太久,我们和那位慈祥的老奶奶挥挥手,告诉她我们长大了,要走了,谢谢她的呵护,以后的路我们注定要一个人走。
2 关于做事条理的反思 关于条理是一种技能,深表认同,现在人们的信息量比古人要大得多,面对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同某人所讲,现在要搞定一个人或一个学科比过去搞定一个国家还难。想到了图书馆学,分类、标签、索引、检索,这本身就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的。
关于少点混乱少点压力,这个描述里应该就是GTD的核心了吧,记下来,把脑袋腾出来。普通人这样做确实是可以节约一定带宽的。但是也因此而被大脑外挂,丧失了锻炼这方面能力的机会。也许大脑可能并不擅长这类工作,但是也只能说各有利弊吧,我们选择了最省力的路径,也许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反脆弱成为了不可能,依赖外部工具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出现意外,将无可挽回。比如手机丢失,或者本子泼了水。
关于捕捉装置,有时候也许就是因为现在记录信息太方便了,才导致了我们的不堪重负可过载。各种形式的资料纷至沓来,视频,音频,图片,语音,散布在各个碎片化的app中的只言片语。我们要么在一大堆异构的信息中迷失,要么变得习得性无助。也许屏蔽和钝感力才是迫切的,而不是记录。
关于简单的组织系统,这个是很实用的,非常清晰的概念。概念不清容易产生迷惑。名不正则言不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项目: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弃卒保帅,运筹帷幄。
  • 任务:daylist weeklist misc,很好的分类。
  • 活动:有确切日期的任务,不过现在大多数工具在添加任务的时候都会给任务直接设定schedule以及deadline。
  • review:日总结、周总结,清理旧的添加新的。周而复始。
关于写出目标,具象化的确可以使得目标更加的具有现实感和可扑捉性。从虚幻到现实的过程需要一个缓冲地带。
分枝法,不断拆分系统的过程,人处理分支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好为3,一般是4-7,最多不能超过9,否则就要切分为更小的分类了。
  • 一个分类太多条目就进一步拆分
  • 一个低频的就归到大类去
  • 新东西加入时,为其设定新标签,而不是和存量混为一体
关于通信记录,其实就是口头承诺的一种,有时是随口答应的,但是事后可能忘记。解决之道也许并不是记住所有承诺,而是以后谨慎承诺,因为类似于上一条,人其实同一时段能处理的承诺也是有限的。
关于做你承诺过的事,似乎也来自那本《Do It Tomorrow》。为事情分类为项目、任务、活动是必要的,不一定是对外部的承诺,有时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善意。因为,如果自己长时间不能达成计划,那么也会因丧失掌控感而放弃计划。
关于整齐和有条理,也许这里说的是一种判断是否真的为有条理的准则。也就是说,既然表面的有条理不一定是有条理,有条理不是形式化的东西,而是以实际效果来定的,那么就是一种事后判断,因此是个人化的经验,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有效方式,不存在一个普世的方案。
关于读书笔记,由于目前主要都是读电子版,所以没有这个困惑。不过还是记下几点:
  • 电子书最大的好处就是笔记和原文存在一处互相引用,同时又可以单独输出。
  • 用自己精炼的关键词把全书的内容二次抽象有助于记忆。
  • 自己的感受和起发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记录的重点要明确。
关于数字条理性,其实由于类似“everything”这样的本地搜索工具的存在,而使得本地内容的管理,实际上也可以遵从PIM管理的方法,只要设定好标签和关键字即可,至于本地删不删倒不那么重要了。
3 关于保持活力的反思 关于晨礼,这里写的是一系列非脑力活动,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那不如写“晨练”就好了。
关于休假,有些做电商的朋友,工作性质的原因,每年只有大年初一到初五可以休息,平时都是工作状态,每天给自己留出1小时(非整段),已经不容易了。其实只要每天有进步感即可,而感和本体是有差异的,这一点要提醒自己格外警惕。
关于日常运动,既然上面晨礼已经提到了,那么这里就完全没必要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早上已经锻炼过一次了的话,大体上很少有条件再腾出一个时间段锻炼了,除非是一般的上班族。
关于进食,这里提倡的多吃蔬菜和主食,后面提的是避免吃高血糖值的食物,那么就只能是粗粮和低卡蔬菜了,而这些一般都是普通的餐饮和外卖无法提供的,因此也就是说,能达到这种要求的人群必须具备自己做饭的条件,或者有备餐的时间,提前一天就把第二天的事物贮备好,加工好,第二天只吃便当。
关于时间头重脚轻,其实很多书里提的方案都是矛盾的或者说是遍历了所有可能的组合,让人无所事从。比如,也可以说,先做容易的事情,以免难的事情消耗过多的精力最后没有搞定把本来能先搞定的事情也耽搁了,就和小时候做考卷一样,老师都是先叮嘱把会的先做了,难题留在最后做。这就和先攻后守、先守后攻、攻守兼备一样,没有哪个是绝对的,为将者,随机应变尔。
关于关闭开环,是否每个任务也许都需要个deadline呢?也许是有的,因为,很多事情真的不做也就不做了,无所谓。但是你又不确定自己如果做了,后面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我想,这可能还是一种断舍离的考验吧,考验的不是时限,而是取舍要不要做。显然,如果选择可以abort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时限的问题了。
关于多任务处理,其实就是说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一种状态,人脑如同单核cpu,最好的情况就是你们都一个个的来运行程序,看电影就看电影,聊QQ就聊QQ,不要同时挂那么多程序。这个不是你想多核就要多核的,单核的人,不论做多少事情,其实本质上还是单核,只不过看着开了很多线程而已,进程其实还是一个。而真正拥有多核处理能力的人,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毕竟人与人的差别可能大过人与猴的差别。
关于15分钟法则,其实跑步久了,都知道内啡肽,在临界点的时候,如果真能突破坚持一会儿,那么内啡肽就会分泌,后面反而停不下来或者不需要停了,能继续好久。所以,在还不具备坚持特质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提醒自己要坚持,而是要让自己体会到一次坚持过后的快感,通过内部激励来培养类似SM快感的正反馈机制,引导人培养出有益的自虐倾向。
关于个自己的动力充电,就是不枉来路不忘初心吧。
关于保持敏锐,问题在于对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困难。由于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所以像在黑屋子里等黑猫。我的做法是,自己不关注任何信源,而是以人为节点,把自己关注的好友按领域和擅长分类,通过他们获取特定领域的知识,类似于二次过滤了,应该能剩下一些自己过滤的精力。
关于工作娱乐时间表,现在完全没有娱乐时间的,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关于平衡创造力,这个提法很好,难的是恰巧你需要做的几样事事需要不同类型能量的。你需要本身有足够的弹性,而不是被安排在一个位置上等待命令。所以,上班族也许不适合,自由职业者或许更容易实践。
4 关于把事情做完的反思 关于完成项目而不是任务,也许这里想要说的是凡事要有始有终对应一个outcome吧。如果一个事情不能有一个产出物,那么就可以先放在一边了吧。至少可以先放到someday里面取。
关于设定最后期限,总感觉上面已经反复提过了,这里再次出现,让人对书的编著过程产生负面印象。毕竟,99个这种标题很符合营销,单真正有价值的概念真的有99个么?
关于每周回顾,这里结合《奇特的一生》里的描述,也许回顾的最大目的是为了通过不断的校对,从而使自己对自我的时间控制能力有一个更准确的认知吧,从而在之后的预估中能给予更符合实际的估值。
关于避免硬时限,对于难度中下的任务,软时限可能更为有效,而对于真正的难题,恐怕不需要任何时限,因为996什么的根本不够啊,全部加班吧,哈哈。
关于帕金森定律,记得一个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曾经说“要不是出版社催告,可能会写的更好”,但是如果出版社真的不催,也未必能写的更加精彩了吧。限制条件会催动人的创造力,也许就是古人说的急中生智吧。
关于霍夫施塔定律,实际情况最是比想想更糟,其实就是我们对复杂项目缺乏真正的了解,要么就把他分的足够细,然后进一步评估。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先验的做出判断的话,那么就把预估时间先翻两番再说。
关于感激懒惰,这里用的是上面多次用过了的重新描述赋予消极词汇不同的定义的方法,欺骗我们的感性。不过只要有助于达成目标,自欺欺人也是必要的,可以接受。另外,也许世界上不存在无意义的事,一件事有无意义,取决于你接下来怎么办。比如,如果你以前打过篮球,如果你后来的公司只有羽毛球队,那么你以前打篮球这件事就没什么意义。而如果你的公司老大正好是个篮球爱好者,那么你以前做过的事就有意义了。因此,要以开放的视角来看待意义的问题。
关于框架规划,这里用的过度、必要、适中、即可等一些词汇,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客观的确定性的,因此参考价值不大。更好的方式也许是任正非提的“先固话再僵化在优化吧”,比如,每件事只细分到三步,等做到那一步发现不利于实施的时候再进一步细分。
关于重新发明轮子,能花钱的事情就尽量别话时间,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通过资本提高效率,整合能力,分工等等。问题是没有钱,当然,这里存在个度的问题,普通人的原则其实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挑那些能负担的起的服务去购买即可。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社会的选择,个人只是在其规则下践行而已。
快速样品制作,就是MVP吧。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是大多数,就像前面提到的进化算法,需要四个条件,无限次可重来,每次的反馈可继承,每次起始点还可以再次修改变量,存在筛选标准,那么这个系统在大数法则下一定会体现出某种方向。然而,如果是心智特别强的人,也可能会省了这一步,比如特斯拉的故事中所描述的他在脑中完成整个设计和试验,然后只要动手就是开干做成品了。当然,快速样品的积极性还是主要的,这主要取决于,它提高了自我反思和内部沟通的基础和对象,否则大家都在用一堆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在争辩,很难推进。
关于别按照时间来获得报酬,我理解这里描述的是不要按时长来计费,要按计件是吧。而不是更广义的不靠出卖时间来挣钱。那么计件的话,也是有极限的,起本质和计时差不多,只不过稍微对个体的效率差异性有所体现而已,单整体上被生态位限制了。
关于被逼出来的生产效率,这里说要给自己安排很多的工作制造压力感,其实和前面几条原则冲突了。也属于让人怀疑编者敬业度的瑕疵。
关于每日标记,在Closed List里讲到过,就是尽量不改变内容,做了越多的清单外工作,就以为这目标任务完成的越少。有时候上班族身不由己,你的事物优先级由你的上级决定,因此,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背书而已,好在扯皮的时候可以用来揭短,哈哈。
关于制订出口策略,我理解不存在当天的工作如果做完了要干什么的问题,如果当天的工作做完了,其他的安排也都合理有效,那么就该安排自我成长性的事务,而非吧第二天的任务提前。
5 反思那些自动化了的工作 关于培养好习惯,说了等于没说,哈哈。
关于30天假说,之前的版本好像是21天。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时间点,过了它就养成了习惯。这里可能只是给出一个量化的目标更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因吧。
关于日常和非日常,熟能生巧的工作自然不会耗费太多精力,99条刚刚过半感觉水份已经开始加大,继续看看再做审计。
关于触发物,由于app的提醒功能完善,所以不太需要了。
关于替换理论,通过引入一个替代的习惯来改正坏习惯。其实人类的发展史一直如此,通过引入一个更大的问题来解决眼下的问题。从未停止过。
关于条件反射,心理学上的正强化负强化的问题,其实就是设计个游戏奖励系统,把自己给玩儿了。
关于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哎,水成这样。。。
关于先投资自己,这是一个优先级排序的问题,牵扯到具体的情景,个人的条件,价值观等等。在有的选的情况下,尽量自私。再选择的结果对自己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选困难的。
关于建立牢不可破的标准,标准好定,执行的动力何来。还是没有方法,只能从心理学的原理自己补齐。
关于齿轮理论,发现很多人喜欢发明名词,而不是理论。其实反脆弱、小步快跑等等同一个意思。当然,不否定起原创性。
关于建设性恶习,我自己成功戒烟了的,抽烟16年,中间戒了五年,后来又抽上了,今年又戒了。当时按文中的标准,可能有人觉得抽烟也是建设性恶习的一种吧,比如李笑来就说过这个问题,意志力是有限的,戒烟是不必要的。而冯小刚则说,抽烟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能自己想干就干的事情,所以不戒。发现最后问题都归到境况和三观上。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一个行为本身。
关于互联网仪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厕所时间看,其他时间都没工夫。而且没有什么计划,如果与工作有关的内容都不一定看得完,那么其他的就只能随缘了。其实不看也就不看了,你会发现,生活并不会收到什么损失。
关于用习惯做实验,这里轻松的描写,可能让自律能力差的人感到绝望,养成一个都不容易,还改来改去。如同一个地主守着一库房的粮食和快饿死的饥民大谈节食有益健康一样。
6 关于效率黑洞反思 关于外包,和前面的花钱买时间概念重复。
关于关闭自动消息,上班族难。自由职业者可以。
关于双流理论,不知所云,两种心境的切换需要感性体会吧。结尾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知道大胆和小心的表面对立与心境又有何关系。
关于批量处理,也许就是类似缓存吧,同类事物调用的缓存可能差不多,这样就增加了缓存的命中率。
关于避免接触懒惰的人,上班族难,同上。
关于信息节食,就是排除干扰专注要事嘛,又是一个发明的名词而已。
关于现在就做,在计划和实施中寻求平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早开始,常开始,接受不完美的常态,增加迭代次数和频率。
关于指数报酬,就是福利的意思,没有列哪个37.8倍。
关于速读,阅读分两种,一种是目的性很强的参考式阅读,一种是没有目的的泛读。参考阅读使用的经是搜索,所以目标精准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泛读,则只是随机性的或半模糊化的增加资料库,也未必需要速度。阅读的速度其实不取决于读的速度本身,而背后是理解的速度。而理解不可能像眼球滚动那样提高的那么快。
关于整体学习,个人觉得要生造一些连接出来其实效果不如马上就事件来得好。通过最终的应用场景直接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实践能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也许可以叫实习吧。
关于用书写来解决问题,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
关于学习清单,这个作为一个独立的somedaylist,在大多数非学生群体内应该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订阅的专栏和所听的喜马拉雅也算是其中一种。
关于忠言逆耳,可以听,但是听听就好,最后还是靠自己分析。原因很简单,因为你问对方,等于是假定他比你更清楚你的处境和难处,以至于可以给出更符合场景的解决方案。然而事实是,同理心是最难的,所以,即便嘴上可以说,单真到了同一种情况,对方的反应可能和所说的会大相径庭,因此不一定有参考价值。还不如自己通过分析判断如果自己是别人,那么没有了自身的这些都有的条件限制,会做怎样的决策,再反思自己是否被局限性舒服了来的靠谱。
关于感官剥夺,同样是排除干扰力求专注的条目。开始用emacs的时候,觉得其他都关掉,只留一个emacs应该够专注了吧,可是后来发现,emacs本身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干扰项也不少,哈哈。
7 关于做对的工作的反思 关于六步走,这个是第一听说的,原因是之前采用Closedlist所以每天的项目趋于刚性。但这可能也正从正面说明了,不存在一个更有效的方案,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因人而异吧。
关于指导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表现为好像什么都想要但又不太在意得失,而有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你问他想吃什么菜他不知道,但是你问他吃不吃韭菜花,他会明确的告诉你他不想吃,之后你再问他又告诉你除了韭菜花,随便…
关于将计划和执行分开,重复项,不说了。
关于测量,这里有太多的测量维度,有的人碍于记录手段限制可测量项有限,有人测时长,有人测指数化精力,不一而足。但,总归是有数据比没数据强吧。
关于实验,前面有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提过MVP,还提过预备射击瞄准,属于集中视角的重复了反向体现吧。
关于日程记录,《奇特的一生》的说法。
关于帕累托定律, 重复。不过值得强调。
关于停止订单,暂时没看懂。
关于迅速失败,有利有弊,利是有利于快速行动,弊是也许未得到应有的判断价值,因为有些关键节点和要素具有滞后性,需要延迟判断。
关于条理和成就,这里说的其实是结果导向,以结果来反推什么值得做吧。对人的判断力要求较高,普通人还是按条理来比较靠谱。随机性比由于自己认知不足而导致的人为判断偏差可能还小一些。
关于刺猬,刺猬和狐狸的争论古已有之,面对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场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然而,对个体而言,并不存在哪种更好的情况。这个取决去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所在领域和情景了。
关于努力工作不重要,说到底不是不重要,是其他的也很重要,说白了,就是努力不一定有戏,不努力一定没戏。
关于计算附加值,这个要求你有上帝视角,你知道每件事都不知是眼前看的这么多价值,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对未来的某件事或某个时间产生影响,但你无法知道他们会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给予影响。因此无法实践。
关于为什么提高效率,到了最后一条,终于看到了真正值得思考的事情。生命有限,财富自由只是人生的起点,那之后你的自由意志才有望展开。当然,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能是零,成为一不易,一生可能根本不够,也许要几代人的牺牲才能给一后人创造这种机遇。因此,效率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在那之前,你必须提高效率,直到你可以不再需要提高效率,你的生命,才开始了真正的自由绽放吧。
以上!
Created: 2019-04-28 周日 19:23
Validate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