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家变成一座垃圾场

不要把家变成一座垃圾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佳佳是一个有些胆怯的女孩,从初中开始,她就常常会因为家里或者学校发生的一点小事而生气,学习成绩也下滑了。
佳佳现在已经上高二了,但跟同学闹了小矛盾之后就会想自杀。最近一次自杀,是因为和同学发了口角,尽管同学已经道歉了,但是佳佳还是想不开,还偷偷买了安眠药。
父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在谈话过程中,心理医生逐渐找到了事情的源头:

佳佳的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医生,他们平常的工作都非常忙。
佳佳说:
爸爸每天很早就出门,总是要吃过饭以后才会回来,回来洗洗就睡了;
妈妈一回到家就是唉声叹气的,连连喊累,连喝水都懒得倒;
我自己学习紧张,也是早出晚归,回到家里,总是感觉很压抑,也懒得说话,看完书一般就躺床上去了;
就算是在节假日,也基本是各管各的,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休息,互相也不打扰彼此,整个家看起来就像一个疗养院。

听女儿说完,妈妈接着说:家本来就是休息的地方啊,我在医院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里如果还要精神抖擞的话,人迟早是要垮掉的。
爸爸也说,是啊,我在政府机关上班,每天忙的连动都懒得动了,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睡觉。
佳佳说,在学校有很多烦心事,可是在家里,我也体会不到放松的感觉 ,每天神经都绷的紧紧的,很压抑。
从他们一家人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几乎是零交流,没有温度不说,还要承受很大的精神负担,佳佳就好像这个家庭里的情绪垃圾收集站,每天接受父母从工作中带回来的情绪垃圾...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神经紧绷,佳佳变得消极、敏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02
心理医生听完这一家人的叙述,然后问佳佳,如果有一些心理方面的东西可以带回家,你们一家人都是带什么回来的呢?
佳佳想了一下,说:
爸爸带的是压力 ,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妈妈带的是疲劳、焦虑和郁闷。
每天看到他们这个样子,我就算有好心情也会变坏。
我们常常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可很多时候,我们却把家当成了垃圾场,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都倾倒在最亲的人面前,让他们承受不该承受之重...
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佳佳的父母逐渐意识到:自己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把家庭氛围变得很压抑,而长期生活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女儿也变的敏感起来。
心理医生说,现在你们就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带垃圾,而带一些好玩的东西回家?
佳佳的爸爸想了想,说:是啊,工作的压力无论带不带回家都会客观存在,而把愁眉苦脸带回家,除了让家人跟着一起承担压力之外,自己还会额外增添压力,根本于事无补。
佳佳爸爸的一番话得到了佳佳和妈妈的一致认同,他们决定要好好改变一下家庭氛围。
三个星期后,他们一家再次和心理医生见面,一家人看起来神采奕奕,佳佳说,这一段时间以来,一家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爸爸回家之后,会兴致勃勃地做上一个拿手菜,再加上保姆做好的菜,丰丰盛盛的开吃,爸爸还会在饭桌上喝两口小酒;
妈妈回家之后,也不再往沙发上一躺,而是看看有没有要帮忙的;
佳佳自己呢,要么就放CD,要么就弹钢琴,要么就唱歌,总之得弄出点动静来...
这样的画面,光是想起来,都觉得暖融融的,这才是家的模样,嘈杂而有温度,温暖直射人心...
再后来,佳佳告诉心理医生,曾经她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根本感受不出任何分别,没有一刻放松,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即便是在学校有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我知道回到家里就有轻松愉快在等着我,也就不在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就这么一点小小的改变,于孩子而言,却是天翻地覆...
03
佳佳一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就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为了躲开猫,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糟糕的情绪传染链条,每一个身处这链条之上的人都不能幸免,我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遭受着伤害。
我们中国人总是对家有一种特别的眷恋,因为家承载着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不管你飞多高,也只有家人最在意你飞得累不累。
家,应当是带有温度的,是我们最该珍惜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纵情欢笑,也可以痛快大哭;在这里,有最爱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所以,进家门之前,请先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别把坏情绪带回家,让家变成一座垃圾场。
【不要把家变成一座垃圾场】家里最和谐的音符永远都应该是快乐、祥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