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赋是对学习能力最大的误解

文/桃么么
【谈天赋是对学习能力最大的误解】

身边有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朋友,半路出家,30岁的时候在某机构报了一个培训班,然后就“出道”做起了设计师。短短几年,已把工作室办的红红火火。不知道的人都说:他吧,肯定有天赋。
但事实上呢?多年前,我和他在同一个公司上班。他是公司公认的“蹩脚”平面设计师,软件技术一流,审美能力却一言难尽,他在公司之所以还待的安稳,是因为软件技术掌握的好,许多设计师想得到做不出的设计都会找他帮忙。
他说:“相对审美,技术可能对天赋的要求没那么高,我就先从技术宅做起吧。”但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对美感的要求往往要高于技术,审美能力的欠缺始终是限制设计师的最大因素。
我问过他,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不适合做设计,他说:想过!但我就是喜欢这行。是啊,他一定是非常喜欢这行,否则怎么会一把年纪突然转行,从头学起,在一堆年轻的科班生中显得那么“另类”。又怎么会勤学苦练,把各种软件钻的那么熟练!
后来,他离开公司开了一家工作室,朋友圈PO出的新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不怀好意的留言者问他:是不是突然获得了什么“神启”,怎么突然就做的这么好了?
而我知道,这些年他一直在提升学习,工作的时候谦虚地向其他设计师取经,假日就辗转流连各大美术馆和展览馆,案头摆了厚厚一摞有关艺术、配色、审美的书籍。一个30多岁的设计门外汉,愣是用自己的勤奋赢得了别人眼中的“天赋”!后来他的生活就像开了挂!做什么顺什么,工作室也越来越红火,还开始向服装设计方向发展。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多。做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可以任性随意转行,生活异常充实多彩,如果要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的话,比如爱因斯坦在小提琴演奏方面也颇有造诣;闻一多不仅诗写的好,还刻的一手好章;新凤霞是评剧皇后,但文学绘画也没耽搁;窦唯是音乐奇才,画作出来也亮了无数人的眼……
很多人说大概是上帝给了这些人“天赋”。当你说:某人在某方面有天赋。言下之意可能是:这种天赋你没有,你做不到他那么好。自我设限?
当别人对你说:你在这方面有天赋呢。你会不会想:我付出了多少你是没看见!是啊,你才不愿意把自己的成就全部归功于“天赋”。
当你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有天赋,正沾沾自喜有没有去考虑是自己视野太窄,见识太少而产生的错觉?不是打击。而是希望能用“平常心”去对待“天赋”。
因为有的人,因为一些“天赋”,容易被冠以“天才”之名,若就此顶着“天才”的名头坐吃“天赋”,结局大概只能是“伤仲永”。因此,不管你是不是“天才”,都建议少谈天赋,多谈学习。
而且我相信“天赋”这么珍贵的东西,上帝就算要给,一人大概也只肯给一个,而不会给上两到三个,甚至更多……类似赵元任这种顶着数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哲学家、逻辑学家、音乐家等一连串头衔的开挂学霸,如果非要说上帝给了他某一种“天赋”,我相信那一定是“学习能力”!
而只要是“能力”,就都是可以培养的,只是接受培养的程度深浅而已!关于教育,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大家都知道,简言之就是教方法,这个教方法,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都指望学生能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能力才是无敌的。掌握方法,有了学习能力,那就是学什么有什么。因此,谈天赋是对学习能力最大的误解,也是早早就对自己的可能性做了一个否定!




1、发现优势能力,并最大程度的锻炼、运用它。
每个人都是“能力综合体”,很难说一个人只有一种能力。只是每个人身上的不同能力有大小高低之分。通过“最强大脑”为人所熟知的水哥,王昱珩,因“微观辨水”被称之为“鬼才之眼”。他不同于其他记忆者,通过各种特征记忆辨体,他用的是“想象力”。用他自己的话说,通过观察现场520杯水的信息,然后将细节信息综合,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美术生多年的功力在这里体现了),然后当他再次看到这些水杯时,依然能再次在头脑中呈现这些画,唯一不同的是,可能某些“画”角度会因为现场情况变得有些不同,但它依然还是那副画。
王昱珩作为一名画家、设计师,常年对事物保持细致的观察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想象力也不可或缺。但他能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想象空间,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这种想象,即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想到什么,我第二次能够根据某些细节信息调出这个“想象”。这种能力,应该可以称之为驾驭“想象力”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矛盾。“想象力”不就是应该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吗?怎么还能“驾驭”?事实上,只要是人的能力,基本都是可以被驾驭的,只是难易程度不同。“想象力”就属于很难驾驭的那一种。
很多人说灵感是转瞬即逝,但在王昱珩这里,他能通过想象力随时调取这种“灵感”,天才!对不对?但实际上,成为这个天才的前提是:常年保持和培养对事物敏锐细致观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每一个学术学院的学生都经受过专门的训练,只不过有的人愿意花时间钻,有的人则只是应付应付老师。
诚然,王昱珩的例子相对极端,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种能力都是值得去深挖、锻炼和发挥的。发现自己最具有优势的能力,然后在这一能力领域深挖自己的潜力,经常性的锻炼,让其得到发挥,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不是没有可能性。



2、记忆是学习能力最初的形态

为什么要单独说“记忆”,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什么知识通过网络查不到!还需要记忆?是的,非但需要,还非常重要。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对自己知识储备的加工、组合和整合。记忆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当你看到A,你能联想到B、C、D……甚至能把他们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叫做动脑筋。但问题是首先你脑袋里得有B、C、D,甚至更多,什么也没有的情况下,根本还轮不上动脑子,因为动力不够转不动。
但这个世界有很多记忆大师,记忆能力非凡,依然不见有什么建树。这是因为培养记忆能力并不难,难的是真正用好记忆力。
这里想提一提钱钟书先生,世人都说钱先生是书袋子,有一副照相机式样的脑袋,看书能够过目不忘。虽然后来杨绛先生拿出钱先生几大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对这种说法啪啪打脸,但无论怎么说,钱先生就是把他看得都记住了!剩下的事情是怎么用。事实上,钱钟书先生不但文写的好,字也写的好。杨绛先生说:钱钟书每天写字,不管何人何体,写谁像谁。有人说,“这的确是钱钟书的本事,他读书过目不忘,写《围城》书袋从头掉到尾,模仿几个字体那还叫事儿?”
如果从记忆力的方面去理解这个说法,也就是说钱先生写字是通过“记忆”字体,然后再“临摹”出来,这里就是运用记忆力的本事了!有人说:“钱钟书不是书家,但他用做学问的方法写字,一不小心,就已经写得这么好。
想起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时候,老师特别强调“读帖”当时的我特别不明白为什么要“读帖”,临摹不就好了?写的多了不就熟能生巧了?所以我从来不好好“读帖”,只是一味临摹,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自作聪明”,因为不读帖,关了字帖,我就不知道从哪儿下笔了!所谓“读帖”,就是在记忆字体的间架结构和用笔形式,没有这一步,练起来就是没有章法的,进步也必然会慢许多。



3、迁移是学习能力获得上升的途径
教育学里面有个概念叫做“迁移”,意思是说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在学习能力中我们要注意的是“正迁移”能力的培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会打羽毛球的人,学习网球就会比完全不会打羽毛球的人学的更快更好。
而实现正迁移最好的方式,是学会总结规律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通点。我们通常会发现,某专业能力相当的两个人,相对博学的人会比囿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人走的更远。这就是因为看得多、了解的多,思维被激发时能发散的角度更多、范围更广。将其他专业领域的概念方法引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前不久《国家宝藏》里介绍编钟时,武汉音乐学院的谭军教授,讲述了97年香港回归编钟奏响的小故事。当时大师谭盾想通过编钟演奏茉莉花,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打击器,他尝试了市面上许多打击锤,其中许多价格也相当昂贵,但始终无法奏出它想要的音色。
谭军教授放下市面上的众多打击器,尝试从我国传统的乐器制作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上去寻找灵感,偶然间发现自己家刷锅的“竹刷”也许值得一试。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刷锅”的竹刷,在编钟上奏出了谭盾先生满意的音色!后来,我们看到谭盾先生的音乐“乐器”越来越多元化,他用水和纸做出了“水乐”和“纸乐”,在国际上蜚声,也走出了一条新的音乐道路。
事实上,很多能力就是一个“叠加”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知识迁移和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常常会发现,一个人学的越多,越聪明,实际上头脑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厚了。
有段时间流行的所谓“做减法”,实际上指的是“厚积薄发”,你先不做加法,哪儿有东西可供你减呢?遇到过一个想要学吉他的朋友,一边叫着要做“大师”,一边咨询老师有没有什么“速成办法”。老师说如果有我就已经是大师了……


4、心态是让学习能力获得拓展的关键
一般来说,有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事物上做的特别优秀的人,在其他领域、对待其他事物上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不仅仅因为所积累的能力,还因为“心态”。
能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必然是在这件事上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这其中需要的素质就包括:专注、耐心、爱钻以及“死磕”精神,这些是成就任何一件事都需要的质素。而且这类精神一旦养成,就是一种习惯,或多或少的会带到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中去。
所以你看到的“成功者”,有时候即便“玩票”个什么,也比一般人玩的好,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人在有信心的情况下更容易做好一件事。但凡是“做成”某件事情的人,再去做其他事情,信心会比一无所成的人更足,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底气。
因此,想要成为真正的“多面手”,首先要有个“成功案例”,即先扎实做好某一件事物。先浇灌出一朵花儿,再去指望其他花儿竞相开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