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九十七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九十七
文章图片


教学常规漫谈之九十七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九十七】
听课是一种立体的、 复杂的、综合性的心智活动。卓有成效的听课总是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和专心致志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看、听、想、记等多种心智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
在课堂中,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对话、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
当然,听课时不可能将“看、听、想、记”等多种心智活动割裂开来,而是边听边看、又记又想的,是“看、听、想、记”协调合作、联动推进的。联动是有效听课的真谛。
听课,实际上是看课,那么,看课我该思考什么呢?下面以人教版第五册的《赵州桥》为例,谈谈我们要如何在看课思考的。
一、思考教者的意图。
平常在观察课堂时,我常常是这样做的:边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边在心里揣摩这个老师这样做那样做的行为背后的意图。透过老师的教学行为,思考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这是成熟的观察课堂的一个方法。只有这样思考,才不会被一些热闹的、芜杂的课堂活动表面所迷惑,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指其中的课堂准则。比如,《赵州桥》课导入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想了解赵州桥什么,孩子的回答就五花八门,有的想知道赵州桥的设计修建过程,有的想知道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用什么材料建造的。老师为什么设计这个环节?用孩子自己想知道想了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走进书本,这比其他什么方法都有效得多!问题是孩子自己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又来源于孩子本身,源于他们的兴趣爱好,源于他们的好奇心,源于他们的问题,这样的环节,一来紧扣住了孩子的心弦,二来吸引孩子尽快进入文本的阅读状态,三米为整节课定下了基调:这堂课,目的无非是这样的:通过引发兴趣的问题,带领孩子走进文本,了解文本,在了解文本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字,包括朗读和生字词的学习。
二、思考课堂教学细节。
课堂中,尤其是公开的课堂,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往往都是带有深刻内涵的,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比如《赵州桥》中,当学生们说出各自想了解想知道的问题后,教师这样说:“同学们想知道的真不少,下面带着这些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注意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查一查身边的字典。翻开书,读吧,同学们。”这句话,不只是句简单的过渡语,它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读课文,同时还指导了学习的方法——边读边注意带拼音的词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一举两得,要求明确而具体,初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很到位。
三、思考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任何一节课,不管是什么级别什么类型的课堂,不管其优劣,都有值得我们注意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赵州桥》这堂课中,学生自由读朗读课文,自己学习生字词后,教师这样小结:“我刚才发现两位同学做得特别好,他们能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这句话一是及时发现孩子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优秀的闪光点,给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在班级推广这个闪光点。而且在肯定时,教师表述得非常明确而具体。这样的课堂评价,具体明确,及时,有效推广,并再次强调了课堂伊始时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评价,非常值得赞赏。
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其中可以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
方很多,只要我们沉下心来,浸入课堂中,细细咀嚼和体味,相信我们一定从中发现很多东西。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九十七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