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2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2
文章图片

教学常规漫谈之142(1204)
昨天谈的六个步骤是进行言语信息类知识教学设计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策略。但教学步骤并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过程变得复杂多变,不仅有些阶段可以调换顺序,还可以将几个阶段合并在一起。
有时,先进行学习准备即复习旧知识,然后呈现学习目标、引起注意;有时,在复习旧知识后直接呈现新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再呈现学习目标;有时,通过课前预习把复习旧知识或呈现新知识前置,课上直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时,把巩固和应用合并在一起。
有时,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可将有些教学阶段省略。如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上述阶段可能缺一不可;而对于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来说,有些阶段则可能省略。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成某些教学阶段任务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课前预习、课上积极维持注意、积极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学直接把知识呈现出来,重点抓住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供全面的练习情境进行变式练习形成技能这两个环节。这需要强调的是,有些阶段省略并不是学生学习不需要或不经过这些阶段,而是因为这些阶段的任务已经由学生自己替教师完成了。如果上述各教学阶段学生自己都能够完成,那么达到这样学习状态的学生就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所描绘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下面我谈谈符号表征的教学策略。
在三类陈述性知识中,最简单的是符号征的学习。从通常意义上讲,符号表征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代表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就表现为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实际上,符号表征学习是个体学习历程的起点,任何个体的学习都是从符号表征学习开始的。符号表征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1.早期阶段(连接生成阶段)
当现实中一只活生生的狗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视觉将这只狗的各种视觉刺激特征输入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表象(狗的象)。与此同时,成人用手指着(或其他方式)孩子面前的狗对孩子说:“这是狗。”于是,孩子又通过听觉将这一音符输入大脑中,并产生一个刺激兴奋点。根据条件反原理可知,在孩子大脑中关于狗的表象与音符“gou”之间将产生暂时神经连接。当类似的事件多次出现后,狗的表象与音符“gou”之间的连接就逐渐固定下来了。至此,关于狗的符号表征学习的输入定型过程(早期阶段)结束。
2.后期阶段(反应检测阶段)
反应检测阶段的目的在于检测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符号表征的意义。当一只狗再次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能够说出“狗狗”或“这是狗”等话语,可确定孩子已经完成了关于“狗”的符号表征学习。另外,当孩子听到成人或其他孩子发出“gou的声音时,表现出寻找狗的动作行为(比如问“在哪儿”),也是确认孩子已经完成了关于“狗”的符号表征学习的一条途径。
由此可见,符号表征学习实质上应该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相关原理与策略对符号表征学习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2】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2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