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前,爸爸重要不()

文|丁冬哒哒
宝宝更换照顾人了,奶奶改姥姥。

奶奶走的前一晚,我鼻子一酸,落泪了。舍不得奶奶离开,替宝宝难过。
姥姥没来前,天天盼啊盼,姥姥来了,我又舍不得奶奶…
奶奶肯定一万个不舍得,走之前看了看宝宝,还睡着…
我跟老公商量,等你稳定下来我们一定让妈一直跟着我们,住一个小区,单独买个小房子,宝宝想奶奶,随时可以见。
奶奶的爱,那么醇厚,那么让人感动,我觉得,有奶奶宠溺的人,是加倍幸福的。
多么美好的一份关系…
我是见不得分离的,从小就没有过度好这个“分离”关键期,所以,我很少去车站送人,也很少和人在离别的时候拥抱告别。反而会开个玩笑,赶对方走。
忍不住,泪点特低。就好像,一别,就难以再见。分离焦虑…
现在好多了,刚才送老公走,下车前,他说,抱抱。我说,一边去。
自己开着车径直去了单位,一滴眼泪都没有。
帮助宝宝过度“分离”,是一个重要课题!我自己首先得学会正确对待分离,30岁的人了,整天哭哭啼啼的,要了命了…
忙乱的春节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各就各位,做回自己了。
最近几年,一直都不喜欢过年,一过年,正常的生活习惯被打乱,说是休息,其实更累了,回到老家,会自动切换成木头模式、吃货模式、哑巴模式,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我还是我妈的那个长不大的“小婷婷”,所有亲戚还像以前那样对待我,问候我,我呢,也自动屏蔽了这些年的努力和改变,一夜回到解放前。
仿佛每年都要以这样的“静止”“退行”方式开启新的一年。
会焦虑吗?
谈不上,陪着家人“浪费”十天,会有一点心疼自己的生命吧。
所以,我是盼着假期结束的,送走老公,开始我自己的新一年。
我怀孕五个月的时候,老公辞职远赴他乡,这是我们的一个阶段性人生规划,就是趁没有娃,再努力往前拱一拱,一旦有了娃,我们估计就动不了了,会伤筋动骨的,趁现在还没扎根落地,能蹦跶就赶紧蹦跶。
宝宝前三年,由我来照顾,用不着老公分心。
等宝宝三岁了,爸爸正好介入。
啥都不耽误,宝宝以后会以爸爸为傲。
我有足够科学的理论支撑,三岁前,爸爸相对来说不重要!
妈妈最重要!
而且必须是一个好妈妈!
宝宝出生后,最重要的两项需求是:安全感、好的依恋关系。
这两个功课最好是在三岁前完成,而且只有妈妈这个重要客体可以满足宝宝。
而爸爸的功能则是照顾好妈妈,支持妈妈育儿,做好辅助。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功能是传递价值观、各种技能,还有和妈妈有着良好的夫妻关系,最重要的是,做个好榜样。
而这个榜样作用,不是三岁前的事情,三岁以内宝宝更多的是体验,是感受,所以父母给予孩子身体的抚摸就显得很重要。而只有妈妈有哺乳功能,所以三岁之前,妈妈相对来说,比爸爸重要。三岁以后爸爸的榜样作用才能派上用场。
而且,三岁以后,爸爸要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和妈妈分离,很多“宝妈难”就是离不开妈妈,其实就是爸爸该介入的时候没介入,毕竟孩子都喜欢粘着妈妈嘛。
三岁前这两项重要功课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树立宝宝自我价值,所以一个好妈妈一定是会努力构建宝宝的高自我价值。
什么是自我价值?顾名思义,就是对自我的一个评价。我是一个好宝宝吗?我被家人欢迎吗?我是不是家族里面的累赘?
所以妈妈的态度就极为重要,妈妈觉得我是个好宝宝,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好宝宝。妈妈及时满足宝宝各种需求,宝宝就能感觉到安全。
刚下生的宝宝那么弱小,丝毫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完全依仗妈妈,妈妈要及时地满足宝宝的各种需要,如果宝宝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宝宝就会感到极大恐慌,那种无人响应的深深绝望感…
所以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当一个好妈妈,一个情绪稳定、陪伴稳定不随便消失的好妈妈。
怀孕期,我的情绪很稳定,因为自己一个人生活,自己把生活安排好,就不会迁怒于别人,因为没有别人。和自己相处好了,情绪就稳定了,宝宝也就稳定。
其实,最好的胎教就是好心情。
看看书,听听音乐,开心工作,后期还做了做孕期瑜伽,据说有助于顺产…
宝宝前三个月,我真的是严格照书养的,其实就一点:及时回应。月子里,本就虚弱,但是无论什么情况,我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宝宝。
我们家月嫂阿姨可轻松了…
完全出于本能吧。
基于这一点,我家宝宝从小就不爱哭闹,安安静静的。
一直到现在,我都一直感恩她,一点都没有让我为难过,和我很默契,甚是欣慰。
爸爸偶尔客串一下,我妈经常说,孩子喜欢爸爸是天生的,哪怕几年不见,一见面自然就亲。事实上,我家宝宝的确是这样,每次久别重逢,第一天宝宝就和爸爸打得火热,我觉得不是什么天生论,那是因为爸爸很走心,很用心地陪了,孩子自然感应得到。
在用心陪伴孩子上,大帅绝对胜过我。
陪伴质量大于陪伴数量,这是我得出的结论。
看似我是单亲,丧偶式育儿,其实不然,质量大于一切。相反,一群在家看娃的,肯定会有意见不一致、摩擦冲突的时候,家庭氛围紧张,反而不利于宝宝成长。宝宝是看着我们怎么为人处事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所以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重要。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
不是说教导孩子努力学习,孩子就会努力学习,咱自己一辈子读了几本书?
让孩子爱卫生讲礼貌?咱自己每天洗澡刷牙不?咱自己开车骂人不?
想让宝宝成为孩子王,咱自己咋活的孤家寡人?
想让孩子自由发展?可是咱自己自由了吗?
不想给孩子设置规条?咋自己却天天活在规则里 唯命是从?
所以教育孩子没有什么秘诀,父母的人格直接决定孩子的人生走向。
和你为孩子做了什么关系不大…
你的内心状态是什么,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什么。
焦虑的妈妈,必然培养不出轻松自由快乐的孩子。
所以,读了那么多育儿经,越发焦虑的妈妈们,放下这些所谓的专家理论吧,不听专家的,孩子最差长成和你一样的人。
你对自己是满意的吗?
所以,教育孩子的本质是自我成长。自己长好了,宝宝自然就好了。
好多妈妈有一个非常想做好妈妈的心,所以很用力的付出,结果亲子关系反而很糟糕。
其实,亲子关系和别的关系一样,太用力等于控制。很多“操心命”妈妈其实就是控制欲太强。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觉得和前面的“及时满足”矛盾,其实,不,仔细体会,不同的角度谈的不同的问题。
单亲家庭就一定会很糟糕吗?
很多人觉得单亲家庭,只有妈妈或只有爸爸,孩子心理上会有缺陷。无非是担心这个单亲家长的情绪无法排遣,会借由孩子发泄。孩子自然就是受害者了,其实,未必,如果这个单亲家长能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绪,不传递给孩子,孩子依然健康。相反,我看到很多双亲家庭,伴侣之间互相被“看不见”的情况很多,他们彼此也是不理解不懂对方的,那遇到问题,孩子夹在中间就很危险了。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照顾好自己是前提,累了就允许自己休息。先保护好自己,再去保护孩子。
家庭形式上的完整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家长自身人格的健康和完整。
这就是我读了这么多育儿书之后,总结出来的一条本质方法。
很多书讲到关键期,各种关键期,我觉得不必忸怩于这些,顺其自然,该咋样咋样。
如果非要谈关键期,缓解焦虑的话,蒙台梭利认为:
0~2岁,需要妈妈无条件关注宝宝。
还是那句话,你能否做到无条件关注宝宝取决于你能否无条件关注自己。
2~3岁,学规则,处理自由和规则的关系。
同样,你自己能让自己自由吗?
3~5岁,自我认同期,价值感。
同样,你能认同宝宝的价值吗?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你觉得自己是棒不棒?厉害不?你会夸自己不?
五岁之后,定型。
都说0~6岁关键,哈,说到底,最关键的是,你的需求。
【三岁前,爸爸重要不()】你需要什么先自我满足,孩子自然就被满足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