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为道者

道德经第十五章: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2)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3)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翻译:古时候那些善于行道的人,可以通微,通妙,通玄。达到了深不可识层次。
因为无法知晓其中奥妙,所以只能勉强对它做以形容:从容谨慎的状态就像冬天走在结冰的河面;昏头昏脑的样子像畏惧四邻一样;严于律己的作为就好像家里来的客人一样;涣散的就好像冰化开的水。厚道的就好像很单纯、质朴的样子;空旷而明亮的就像山谷一样;混合不同事物就好像很浑浊模糊似的。
谁能让浑浊的状态安静下来,让它慢慢的变的清澈,谁能让安静的状态动起来,让它慢慢的具有生命力,确保这样的道永不满溢?你只有不满溢,才能让那破旧的东西换发新生。
解析:(1)这一句说的就是对于古时候那些为道者的一个可以说是大概印象,直接用了三个字,微,妙,玄,加一个通字。这三个字实际上都是在形容道。但是这里却一起用到了一个通字,就表示了他们对此没有障碍可以互通有无,这可能就是得道的样子。这种状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确实是深不可识,因为他们已经在另外一种层次中达到了通达。不是我们一般所知范围内的东西了。
(2)第二句就是用豫,犹,俨,涣,敦,旷,混。来说明为何深不可识。而看到了对于这七个字来形容古之善为道者,首先恐怕你会凌乱而不可识。但对于老子来说他不认为是凌乱,而这些就是得道者得道之后的一种表现状况,它们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状态当中。特别是混兮其若浊。一个是他表现出来的状态,另一个是他所容纳的东西,这恰恰就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说的是一个意思。
而对老子来说这七个字的状态才是行道者的状态:1,从容谨慎,这就说明看的很明白,而且做事非常谨慎,生怕做错了导致失败甚至浪费。2,看上去昏头昏脑的有些胆小怕见人的样子,就这一点恐怕现在的人就理解不了为何这样,这就像每一个人小时候怕见人,见了女孩子就脸红一样,这是一种赤诚之心的状态,没有什么世俗的着染。3,严于律己就像自己家里的客人一样,这就说明不把自己当主宰去看待,不膨胀自己,以对待他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更说明了对自己的要求非常的高,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内在的人。
4,涣散的就好像冰化了一样,这一点可能现在的人也理解不了,实际上想想济公和尚,或许就会有所了然。它只是代表着内心一种天然的自由状态,只是这种自由的状态在常人眼里就好像很涣散一样。5,厚道的就好像很单纯的样子,这一句恐怕是很多人期待的,所谓的孩童之态的赤子之心就是这样的。6,空旷的就像山谷一样,说明有很强大的容纳能力,总是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7,这种很强的容纳能力也体现在了对于不同事物的容纳,这种容纳就好像把不同的东西搅拌在一起,看着很浑浊的样子,不清晰。但,这恰恰就是有物混成的状态。
所以对于修道,行道,这些就可以作为参考和参悟,去体悟这七个字所描述的状态。想象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样子的状态了。
(3)这一句听起来完全是修行成就的感觉,特别是这敝而新成,就是在告诉你如何重生。这个自行思考。咱们目前要说的只是它的道理,前两句说了古之为道者的状态,这第三句就说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让浑浊变的清澈,让安静变得动起来而有生命力,而且还要确保不能满溢。这样的道才是长久的。这一句也可能是老子自身反思古之为道者状态得出来的心得。因为,你看人家混沌就一定浑浊吗?肯定不是的,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混沌是不可取的,会给人一种很混乱浑浊不清的感觉,但是对于人家来说那是道的状态,这种情况以特定情况展现出特定状态,这就像道法自然一般的样子,自然而然的表现。
如果对于你来说觉得混沌了,那说明你就真的浑浊了而看不清了。而你需要的就是明白,清醒。再就是,守住安静并不是可取的,那代表着死寂。道是生命力的体现,所以静中有动才是可取的。只有保持这两种状态永不满溢,彼此相生,那么就可以凤凰涅槃获得重生。而这种重生,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持续的恒久下去的。也就映照了第二十五章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至于人为什么不能所谓的永生,那就各自思考了。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为道者】这一章主要也就是告诉我们,道的良性的有机运行体,就意味着它周行而不殆。一切都是展现出的一股生机。而如果没有生机的话,那这必然不是道的特征,那么也就表示认知错误导致的方向错误,结果必然背道而驰。我们往往认不清的就是自己,所以,容易被自己一些嘈杂的因素和欲望所蒙蔽,这是什么?在佛家哪里,叫做无明。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为道者
文章图片
古之为道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