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笔记-011
011.凡歧视必得付代价——代价背后效率和成本的考量
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在他的博士经济论文《歧视经济学》中提到这个观点,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价。
歧视两个最根本的起源:第一是偏好,第二是信息不对称。
个人偏好产生的歧视,也称偏好性歧视。比如你不喜欢某样东西,就是不喜欢,哪怕白给你也不要,哪怕是承担经济损失也要继续歧视。例如,一个白人他要歧视一个黑人,就是宁愿损失一笔钱,也不要看到黑人。对应到招聘中就是,即便黑人应聘者更有能力带来更多利润,他也不选择用他。这种歧视是人们有意为之的一种目的。
【偏好性歧视,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的价值观等诸多因素有关,偏好的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最终变成每个人主观选择的依据,我认为无所谓对错。】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歧视,也称统计性歧视。在我们做选择,做决策的时候,永远不可能获得所有信息。或者说获得信息的成本很高,我们就会倾向于用某类特定的标签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例如,白人老板并不讨厌黑人,但是他很担心员工有犯罪经历。如果黑人的犯罪率确实比较高,老板有不能更深入了解应聘者的个人信息,那他就会基于肤色去判断,倾向于不录取黑人员工。再比如,有单位只招211与985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是一种通过歧视来降低成本的行为。这些歧视是人们应对信息不全的一种手段。
【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我们也不可能获得做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这时歧视就体现出了它的效率性,有些决策是有时限的。能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大概率的力争次优解。】
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比如按地域分人,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也是一种歧视。它会让你对某类人容易产生偏见,而你则因此可能少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又比如,假设你是投资人,因为长相而错过了早期创业融资的马云,那岂不是亏大了。
多数时候,歧视就如人们为自己筑起的一道防线,每一道防线,就让他丧失了一种可能而付出代价。
一般来说,歧视的后果越严重,人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比如,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大多数班上的同学都是本地的,如果大家歧视他,可能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但是如果当你去国外留学了,如果不是中国来的同学,你都瞧不上,那代价可能就比较高了,甚至连学业都可能完不成,因为有很多课程是需要大家互相协作完成的。
歧视的严重程度与所付代价成反比。当我们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就会纵容我们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很高的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的歧视习惯。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地方,歧视相对会少一些,因为如何生存变得更重要了。越歧视意味着你可合作的对象越少,你的竞争力就越弱。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笔记-011】市场竞争越激励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并包容,使得人心胸更宽广一些。比如,偏远小镇的歧视程度会比繁华大都市严重,还有国营企业里的歧视也会比私营企业里严重。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