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与音频社交|Clubhouse为何凉的这么快?不懂平台化生态玩法( 四 )


在硅谷的社交应用许多创始人看来 , 产品功能单一才是好的用户体验 。
我们看到 , 在西方的移动 , WhatsApp是单一的聊天类应用 , Snapchat是阅后即焚的社交通讯应用 , 而Instagram过去一直是主打图片社交分享 , 甚至还出现了YO这种只能发一个“Yo”的奇葩社交App 。而Tinder甚至创造了一种翻牌式的手机交友APP等等 。
Clubhouse与音频社交|Clubhouse为何凉的这么快?不懂平台化生态玩法
文章图片

虽然这些追求极简的社交通讯产品在细分市场各自能够抓住一批兴趣用户 , 但始终圈不了最广大的主流用户 。
曾有业界人士曾指出 , 当有人问tinder为什么他们不增加新的功能时 , 该产品团队总是说 , “不想破坏用户体验 , 我们要打造一个纯粹的 app 。”
西方对于极简产品追求的局限性其实阻碍了一个社交产品向平台化的进化 。
clubhouse也是走的是极简路线 , 只主打声音社交、又采取封闭、小众化邀请制 , 局限性非常明显 。
人们更发现 , 这种声音社交模式其实无法带给人一种社交的充实与满足 , 社交需要视觉、听觉多感官互动带来的真实感 , 而听后即焚的纯声音社交更多带来的是一种喧嚣嘈杂过后那种浪费时间的空虚感与无聊感 。
尽管后来它推出录制和重放对话功能 , 但名人精英离场之后 , 用户似乎对音频回放的功能也缺乏兴趣 。
这也是为何声音社交的模式为何很难成为主流 , 从中国到美国在过去几年大量主打语音的社交App纷纷折戟 , 源于它无法契合主流用户对社交不断延伸的多元化需求 。
平台化思维的本质是生意思维我们再看国内的微信与抖音 , 会发现 , 它们在打造的平台模式的共性就是在满足核心用户刚需之外 , 同时不断的延伸布局——
一个从社交出发 , 一个从短视频出发 , 不断延伸直播、支付、电商、外卖、游戏、搜索等业务 , 业务延伸范围越广 , 连接的用户群体越大 , 满足的用户需求越多元化 , 平台的吸附力越强 。
与此同时 , 平台在链接各方的同时 , 也让内容创作者、生产者能够从平台生态机制中获利 , 平台链接的是各方的需求与利益 , 构建的是共赢的生态系统 。
但clubhouse的平台模式其实没有为用户沉淀下社交资产与信息资产 , 也没有为名人们带来粉丝与商业收益 , 这种平台模式仅仅让平台获得了好处 。
我们回顾clubhouse短暂的辉煌 , 会发现它其实与多年前的“脸萌”、“围住神经猫”、“魔漫相机”以及“疯狂猜图”等昙花一现的“爆款产品”颇为类似 , 它们在爆红之后却并未将人气与热度推动下去 , 也没有达到二次引爆甚至持续引爆的效果 。
它们失败的原因也类似——当社交红利用尽 , 没有持续迭代的内容生态就无法引用户持续回归和反复使用 。没有关键用户持续参与和推动产品迭代的内容平台 , 其生命周期就随着人气下滑而过早终结了 。
平台思维的本质其实是生意思维 , 一个成功的生意人 , 对待每一份生意 , 都会规划好各方利益 , 自己吃肉 , 但围绕生意链条上下的参与者也要能喝到汤 , 只有多方共赢的生意才能长久的做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