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简介(朝阳鸣凤,万马斩-马致远)
马致远,字东里,大都(今北京)人 。他的出生年份大约是大海失守后的两年(1250),他的死亡年份大约是元英宗知止元年(1321) 。
马致远的戏曲创作跨越了元杂剧创作的前中期 。他的戏剧享有很高的声誉 。元末明初的贾曾称他为“头号作曲家” 。明代的臧循编《元曲选》,把《汉宫秋》放在第一位 。由此可见人们对他创作的评价 。历史上,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 。
马致远一生创作了15种杂剧,现存的有7种,分别是《祝福碑》、《蓝衫泪》、《岳阳楼记》、《汉宫秋》、《黄亮梦》、《陈抟睡高》、《任凤子》 。
马致远的歌剧创作一直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明清时期对马致远的评价多集中在歌曲和词上,褒贬不一 。朱权《太和尹正谱》视马致远为元首,称其“似旭日东升之凤”,其词“雅美,可与神融 。有振鸣之意,万马皆窘 。”
马致远的戏重在抒情,而不是戏的冲突和故事情节...他安排冲突和故事情节是为了服务于剧中主人公的抒情,甚至忽略了情节结构的省略 。
从马致远现存的作品来看,他有思想和艺术上的优秀作品,如杂剧《汉宫秋》 。但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矛盾而痛苦的思想感情,既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又常常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 。
他的作品在艺术和风格上有着显著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作为元代重要的戏剧家和散曲作家的地位 。
在元杂剧众多的作家中,马致远的作品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从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
联系到这一点,马致远的剧作一般写实性不强,人物刻画也不是很突出 。戏剧冲突通常缺乏张力,但有很多自我表现的元素 。
在马致远的《不朽的不朽》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沉郁时代的气息;可见作者对现实的否定,是黑暗社会中积极的思想因素 。这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他人勾结,以及他对改变的模糊渴望...更重要的是,作品反映了元代失意知识分子的处境及其思想感情 。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相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在他的代表作《汉宫秋》上 。二是关于马致远的神仙剧 。三是马致远和关汉卿的比较 。
关汉卿在精神上更贴近老百姓,更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 。因此,他的杂剧更多地表现了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下层民众是他剧作中的主要人物 。
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精神,受全真教的影响更大 。马致远在作品中更关注文人的境遇,更多地探讨精神归宿,对神仙剧情有独钟 。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成功主要在于歌词的写作 。元曲是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而兴起的 。作为一种民间的民间音乐,北曲在写作上更加自由 。在文人的介入下,北曲越来越注重文字和旋律,创作日趋成熟和完善 。马致远的剧本很好地展现了这种文学创作的痕迹,他的剧本的文字和旋律都相当值得称道 。
马致远的词风也是元代的佼佼者 。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吴梅总结了马致远与峻青的风格,强调了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的不同 。
马致远的歌词有豪放的一面,但在豪放中,有一种清澈爽口、韵味悠长的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宫秋》第三折中的离别情怀渲染,第四折中缅怀赵君的表现 。
明代孟承顺与白朴的《吴彤雨》相比,曾经是“一悲一傲,一悲一艳”;正如李的《秋空鹤如春月啼杜鹃》来形容,可谓一针见血 。
马致远的戏很帅,很有意味,这来源于马致远对语言的运用 。他真正做到了“写而不写,俗而不俗” 。《汉宫秋》中的音乐用平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胸中的悲凉 。虽然是口语,但并不低俗 。此外,句子的重复和叠词的使用都在书写人物的悲伤情绪,因此音乐在豪迈和悲伤中传达出无尽的缠绵 。
他的《苻坚北》歌词依然豪放悲凉,但在豪放悲凉中,也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精神,让人回味无穷 。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简介】纵观马致远现存的杂剧作品,随着情节的不同,其歌词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有所不同,或洒脱,或畅快,或痛苦,整体风格趋于硬朗 。马致远因其优雅的唱腔和对文人生活的贴近而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称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