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灰霉病难区分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难以区分)
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是番茄生产中常见的两种病害,均由真菌引起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葡萄孢是一种属于半知菌亚科的真菌,番茄叶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葡萄孢的别称是枝孢霉(Cladosporium fulvum) 。那么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的区别
番茄叶霉病
到处都有发生,病情发展很快 。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还可为害茎、花、果 。叶片的发病是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展到上部叶片 。前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黄绿色斑点,边缘不明显 。叶片背面出现由灰色至深褐色的致密霉菌层,后期转为紫灰色或深灰色至黑色或黄棕色 。湿度大时,叶面的病斑也能长出霉层 。随着病害的蔓延,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卷曲,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使全叶黄褐色干燥 。病情严重时,整片叶子可卷曲 。花往往还没结果就死了 。茎感染的症状通常与叶感染的症状相似 。果实被侵染,在果梗附近或果实表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板结凹陷 。
灰葡萄孢
主要发生在棚内,危害果实,也危害叶、茎等部位 。叶片感染后,从叶片边缘开始向内出现淡褐色的“V”形病斑,叶片浸泡在水中,明暗相间的轮纹,表面有灰色的霉菌层 。潮湿时,病斑背面也出现一层灰色或灰绿色的霉菌层,叶片逐渐死亡 。当果实患病时,病原体主要从剩余的花瓣、雌蕊花柱、花托等处感染 。,并逐渐延伸到果实和果柄 。病果皮灰白色,浸水后变软腐烂,有潮湿、灰褐色、不成形的病斑,逐渐发展为湿腐,由萼片向四周发展,可使果实腐烂1/3以上 。
病害长出一层鼠灰色毛状霉层,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一般幼果常受影响,但即将成熟的大果也可受害,全穗果普遍受影响 。一般发病部位无明显边缘,后期覆盖有致密的灰色至灰褐色霉菌层(不是叶霉菌的黑霉菌层) 。茎感染形成长椭圆形或不确定的条纹和灰棕色斑点 。湿的时候还会长出灰霉层,严重的会导致斑点上面的茎叶死亡 。
预防技术
加强温室管理
及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采用高畦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的栽培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湿度,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空,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和再侵染,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病菌在土壤中的传播 。根据大棚外的天气情况,通过合理的通风,尽可能减少大棚内的湿度和叶片露湿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及时修剪枝条,尽早去除植株下部的叶子,也能增加通风 。实行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量,适当增加磷钾肥 。
农事操作
清理病体,及时去除病果、病叶、病枝 。注意不要在下雨天修剪、分枝、喷药 。合理密植、高畦栽培、湿度控制是关键 。
化学防治
【番茄叶霉病灰霉病难区分 番茄叶霉病】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和百菌清 。

    推荐阅读